西安市民革主委韩宝生等领导和老兵合影
《中国抗日老兵颂》发布会现场
《中国抗日老兵颂》发布会现场
《中国抗日老兵颂》作者魏有奇
新书发布会现场合影
作者给老兵签名留念
2015版《抗日老兵颂》封面
2015版《中国抗日老兵颂》内页
新书发布会现场招贴
2014版《抗日老兵颂》老兵照片
2014年版《抗日老兵颂》义卖
寻访抗战老兵
山西中条山祭奠
滇西抗战纪念碑
远征军缅甸忠烈祠
魏有奇语:拂去历史的尘埃,寻找中国最后健在的抗日老兵。即使踏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也要与时间赛跑,听老兵讲述当年抗战经历,穷其毕生精力向世人展示一份珍贵的抗日史料。
中红网陕西西安2015年4月27日电(金苗)4月25日,魏有奇《中国抗日老兵颂》(太白文艺出版社)新书发布会由西安市民革主办。长安区窦希仁、周至县商超、礼泉县南光玉三位抗战老兵代表应邀参加活动。
西安市人大副主任、民革西安市委会主委韩宝生出席大会,号召社会各界弘扬民族精神,关爱抗战老兵。
魏有奇著《中国抗日老兵颂》以全国各地散居在陕西地区的健在抗战老兵口述亲历为基调,用诗词、老兵简历、图片的方式,再现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日,英勇悲壮的十四载血腥战史。彰显了国共两党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的壮丽凯歌。
作者三年来自费走访了健在的200多名抗战老兵。在泪水和愤恨的情感交织中,呕心沥血,将那场生灵涂炭的国难史,浓缩在一部诗集中。该书创作诗词400多首,照片近500张。
该书对抗战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著名战役、典型事迹、英雄人物,进行了诗化性的梳理和展示,基本涵盖了我国抗日战争的全貌。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此书面世,有其深远的意义。 魏有奇先生是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与共和国同龄。著有《野陌诗草》、《诗词一百首》等诗集。青年参军赴藏,平叛剿匪,踏遍九州山川。复员后,回家务农,创办企业,历尽甘苦。
胡总书记200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伟人的胸怀和卓识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樊篱,对中国国民党军队的抗日给予了客观评价和肯定。魏有奇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当即驱车看望了台儿庄大血战敢死队队长仵德厚将军,写下《水龙吟 抗日英雄仵德厚将军》。仵将军辞世后,2009年秋他撰写碑文,冬天立碑于将军故里陕西泾阳县雒仵村委会广场。2010年创作“抗日名将张灵甫诗碑”,立于西安市长安区东大村张灵甫墓园。
两块抗日英雄纪念碑建成后,他产生了寻找健在抗日老兵的想法。经过多方准备,2012年开始寻访抗日老兵,自费走访云贵、两广、湘鄂、鲁豫、秦晋、京冀、苏浙、赣皖、东北、上海等抗战主战场和抗战纪念馆。寻访老兵、了解战史,体会当年峥嵘岁月,激发创作灵感。
诗人为了获得详实准确的资料,翻文献,查资料,走村访舍,问巷觅街,自驾小车,跑遍陕西山川城乡,给每一位老兵带去食品和书法作品。特别是书法家赠写的“抗日英雄,民族脊梁”条幅,使老兵们热泪盈框,感慨万千。
诗人千辛万苦,几经风险,差点车毁人亡:看望镇安县柴坪镇老兵牛富德,开车上山,悬崖峭壁,多亏当地群众救援,才转危为安;由安康白河县去镇坪县八仙镇看望曾思友老兵,途经湖北竹溪大山,一整天开不出壑林险径,差点油绝路宿;去陕北榆林看望老兵金文耀,途遇暴雨重雾,寸步难行……
诗人看望过的老兵:如今都是耄耋老人,有的尚能走动,有的卧床不起;有的神志清楚,有的耳聋失聪;有的身上伤疤累累,有的身上留有倭寇的弹片;有的保存着勋章,有的一无所有;有的鳏寡一人;有的儿孙满堂。唯有老兵们谈起自己当年的抗日经历,都是慷慨激昂,泪流满面。他们亮出自己的伤疤,拿出自己珍藏的文物,来佐以真实,总怕遗漏细节,他们在用风烛残年的最后一丝温度,激活着自己冰封的故事。
陕西健在的老兵,几乎参加了全国的各个主要战场;户县百岁老兵张志端,七七事变卢沟桥战斗中,用大刀和倭寇拼杀,至今留有目疾和腿伤;西安东郊96岁老兵杨俊青,在淞沪保卫战中,负伤再战;铜川95岁老兵鲍鸿海,咸阳百岁老兵张锐侠在台儿庄大战中,手刃敌寇无数;居台92岁老兵黄怀清,在忻口战役中,英勇顽强;蓝田93岁老兵李文彦,在武汉会战中,押着日俘游街示众;汉中102岁老兵钱歌尘,在长沙会战中,彰显了秦人冷娃的威风;商州91岁远征军老兵杨德全、宝鸡96岁远征军老兵刘明基,在缅甸密支那、康谷河驱倭扬威,血染外域;乾县96岁老兵张同顺,被俘在日做工,聚众打死日本警察,火烧车站,扬威倭岛名古屋;安康96岁老兵曾思友,血染中条山,现有伤痕而无怨无悔!八百壮士跳黄河幸存者93岁乾县老兵王振英,被大石挡住,留得一命鉴证历史……
诗人对著名战役和重大事件都作了重点叙写。对抗战殉国名将张自忠、李家钰、佟麟阁、郝梦龄、唐淮源、赵登禹、王铭章、戴安澜、左权、寸性奇等悲泪歌颂。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给与热情歌颂。对陕籍抗日将领关麟征、孙蔚如、胡琏、张灵甫、高桂滋、赵寿山、马青苑、魏炳文、孔从洲、仵德厚、孙子坤以及郭映佐、女兵王竹侠、赵修文、刘玉兰等作了纪实性颂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