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闷热的天气里屡次攀登山坡、上岗,我们大汗淋淋,衣服湿透了又暖干了、又湿透了。因随身没有携带饮料,我甚至感到有些脱水。但是,终于来到了大埂上,大家都很高兴!
“土城大埂上毛泽东指挥战斗处”是1935年1月27日至28日期间,毛泽东在此指挥青杠坡战斗的位置。“大梗上”海拔近1000米,山头光秃秃的,没有高大的树木,可以清楚地通视山脚下土城西南的水狮坝(中央红军主力集结地)、西侧山脚下的土城镇及渡口,以及东南侧尖山子和马鞍山间一个叫做“漏风垭”的山口,这个山口东南便是青杠坡一带地形复杂的山岭和狭长谷地。
在一些资料、文章中,把“土城大埂上毛泽东指挥战斗处”定位在山包的最高处,我们在土城镇打听大埂上时,也有人说,在那个山尖尖上。其实,按照石碑的所在处判断,这个指挥所的位置并不在山包的最高点,而在山包的半坡上,或者说,是在前斜面上。我们就是受此误导,一路只观察山尖尖、山包包,却始终没有发现石碑的踪迹,只有队友小王翻过山包,才发现了半坡上半掩在草丛中的石碑。
当时的指挥员分工,刘伯承所率中革军委前指就设在漏风垭,就近指挥红五军团,而彭德怀、杨尚昆的红三军团指挥所则设在石羔嘴后山半坡上一个叫做“棚子窝”的地方,后来朱德总司令也到三军团前卫指挥,而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土城镇后山这个大埂上指挥战斗。据毛泽东警卫员陈昌奉回忆,为了打好土城这一仗,“27日下午,毛主席曾用半天多时间到土城后山(大埂上)观看战场地形和选择野战司令部指挥所地址”。28日下午一点钟左右红一军团二师赶到后,“就在土城后山坡的半坡上(大埂上),主席召集指战员们开会研究,又继续打到黄昏”。
以下摘自“中红网”特稿《毛主席指挥土城战役的前线指挥所——大埂上——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九》:
2010年12月初的一天,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来到贵州省习水县土城古镇时,已近傍晚时分,但大家仍决定前往的当年毛主席指挥土城战役的前线指挥所、位于土城古镇后面白马山的大埂上去看一看。据说,这是我国目前现存唯一且保存完好的毛主席当年亲临前线指挥一场战斗的指挥所了。
记者们从当年毛主席在土城的住居——爱华商店处出发,沿铁炉沟顺着山沟往山上走约一华里,就来到白马山山脊中部的垭口上。登上垭口,这里相对视野开阔,往东能看见水狮坝和附近的山峦,再远处就是著名的青杠坡了。同行的土城镇党委副书记袁正刚告诉大家,1935年1月28日清晨,毛泽东、周恩来、张云逸、李富春、左权等首长,也是沿着这条山路来到大埂上指挥青杠坡战斗的。当年由于是大清早,雾气比较大,看不清远处的地形,只听得见青杠坡方向传来的密集枪声,毛主席说再往前走。于是,他们又继续往山上走去,一直走到距这里约一千多米的山顶上才停了下来,指挥战斗。
如今,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周围的群山一览无余。
“我要向各位记者介绍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大家随着袁正刚手指的方向看去,就在这个山脊中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用杉木栏杆围成的一个约30平方米的围栏,栏里面青草茂盛,且有碧水一潭。初看也没有什么,清水一潭而已。然而袁正刚却说出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在这个年降水量只有77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996.9毫米的地方,又是沙岩地形,还在山脊上,本来是不会积水的,然后这里却凭空天外飞来一池水,而且长年积水,多年不干。
更让人惊讶的是,据当地长者介绍,民国二十三年前没有这潭水,是那年毛主席来后,不知何时起就生成了这一潭水。当地的老百姓还传说,那年毛主席率领红军到土城,登上大埂上指挥战斗后,红军从此交上了好运、红运,他们就干脆就给这个地方取名为“红运井”。
“红运井”,好一个响亮的名字!大家乘着高兴劲儿,又顺着大埂上的山脊往上走。只见小道越来越窄,两边长满了黄草。不知谁说了一句:“这简直是羊肠小道呀!”正说着,迎面就来了一群山羊。由于山路太窄,大家不得不停下脚步,尽量往路边靠去,以便让山羊能顺利通过。
大家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快到山顶的一个山头上时,终于来到毛主席的指挥所——大埂上。
由于历史的冲刷,这里不可能留下当年的什么东西了,青山依旧、黄土依旧。只有一丛丛枯黄的小草,迎着寒风在抖动。
这时,西方落日的余辉,映照着整个的山野,满山遍野都是金灿灿的。大家放眼向东方望去,只见左前方为青杠坡起伏的群山,一片金黄,蔚为壮观;山下的田地里,一畦畦青菜像绿色的地毯向远方铺去,秋冬的景象虽不是春光,却胜似春光;正前方,为习水至赤水的二级公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派繁华景象;右前方为滔滔的赤水河,好像向人们讲述当年毛主席在此指挥红军激战青杠坡、飞渡赤水河,拉开了四渡赤水序幕,书写着平生得意之笔的潇洒……大概在想象当年红军指战员们的浴血奋战,也可能在感叹历史的巨大变迁,大家都沉默不语,陷入了沉思。
同行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馆长罗永赋,趁着这样的气氛,向大家谈起了这段历史。1935年1月底,红军来到土城。途经青杠坡时,毛主席发现此地四面高、中间低,为一个葫芦形山谷,是个打伏击战的好地方,且林彪红一军团在前方黄陂洞、复兴场受阻,断后的红五军团又与川军郭勋祺接火,前有阻敌后有追兵,于是部署三、五军团在青杠坡设伏,准备打个歼灭战。
28号凌晨,战斗打响,但进展很不顺利,毛泽东便来到大埂上指挥。当时,战斗力颇强的川军曾一度打到指挥所的前沿。由于形势危急,朱德总司令、刘伯承参谋长亲自上前线督战指挥,陈赓、宋任穷率领干部团投入战斗,红二师也从元厚跑步回援,一、三、五军团和干部团等协同作战。由于连续反击,使敌军遭受重创,红军终于稳住阵脚。由于战斗激烈,警卫排到大佛山脚下的老百姓家煮饭,用木桶挑到大埂上。毛主席等红军首长吃了中午饭后,继续指挥战斗。这一战,干部团立了功。毛主席高兴地说,陈赓行,可以当军长。
原来,由于情报有误,敌军不是四个团而是八个团,且其增援部队源源不断而来。于是在当天下午,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形势。会议认为,按原计划再从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已无法实现。毛主席果断提出,为了打乱敌人尾追计划,变被动为主动,不应与郭勋祺恋战,作战部队与军委纵队立即轻装,从土城渡赤水西进川南。
正是这个看似平常的决定,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最终以几万红军,打乱了蒋介石的围剿计划,跳出了几十万敌军的重重包围。
人们不禁要问:毛主席的这支神来之笔,究竟是如何得到灵感,又怎样能够展现得出神入化使几十万敌军望尘莫及的呢?有人说是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有人说是大埂上上天赐福、大地护佑。据袁正刚介绍,大埂上周围还有几处鬼斧神工的奇妙景观:在大埂的左侧,一座山的山脊,干净笔直,快到山脚时又往下折了一下,直至山脚,就像一支巨大的正在写字的毛笔;笔尖所指的地方,便是一块平地,叫水狮坝;坝上有一条小溪,呈S形蜿蜒流淌,就像是一副阴阳太极的八卦图;在过了赤水河右侧的群山当中,有一座山特别像一座轿子,当地人称轿子山,形似北京的天安门,让人产生无尽联想;大埂山脊一直往水狮坝延伸,再生两翼,活像一只张开双翼欲势腾飞的大鹏,其头朝的方向正是东方……这些景观默默地座落在大埂周围亿万年,好像在等待着什么。终于,毛泽东登上了大埂上,所有的景观都活了起来。
我们自驾已经重走了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路,敬请关注微信公共号《重走长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