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神则灵。孟良崮是粟裕灭蒋军魂的代表作。山的高度代表自然,战役的高度代表着中国军事指挥艺术。
孟良崮位于山东省蒙阴县东南的芦山,面积仅1.5平方公里,海拔500米。孟良崮战役,是1947年5月国共内战期间,在山东中部的一次重大战役。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20万人对国民党部队45万人在沂蒙山区(山东蒙阴)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阵亡2043人,伤9300人代价取得了战役 毙伤国军1.3万人,被俘虏1 .9万人,合计3.2万人的胜利,国民党军第整编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粟裕战后题词:英雄孟良崮,在其战争回忆录有专章《英雄孟良崮》。
孟良崮大战是粟裕军事指挥艺术的杰作。军事家粟裕是战争指挥艺术家。在这场战斗中有五段鲜为人知的神曲、插曲。 一、军事家也是实干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粟裕在艾山脚下张林村的一个山洞里——老君洞开设了前进指挥部。要求部属指挥员靠近指挥。1947年5月13日清晨,负责战役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将军率部从坦埠来到这里,不打搅群众因陋就简,设立了孟良崮前线指挥部。13日傍晚打响了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粟裕将军一直守候在电话机旁边指挥战斗,14日凌晨,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同志也来到这里,共同指挥围歼国民党王牌军第74师。他们在这个潮湿、阴暗、狭小的岩洞里度过了三四个不眠之夜,不知疲倦,运筹帷幄,直到16日下午5时取得战斗的全胜,留下了传送千秋的佳话,当地群众把“老君洞”改名为“将军洞”以示铭记。粟裕已经连续几天几夜都没有合眼,由于患有高血压和头痛症,整个人脸涨得通红,战后测量血压,竟然达到了220。这是意志和耐力的大比拼,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必须撑到最后。
二、军事家也是阴谋家。布置王必成六纵的伏兵堵死垛庄。在10天前,王必成纵队奉命南下鲁南。在这10天里,王必成按照粟裕的要求,暂时停止攻击,只进行隐蔽战备,行踪从来没有暴露过,从顾祝同到汤恩伯、张灵甫,都不知道鲁南还潜伏着这么一支“隐形部队”,更不知道它会成为粟裕在孟良崮战役中的必杀技。1947年5月12日,王必成收到华野指挥部的电报,电报由陈毅、粟裕、谭震林三位华野最高首长共同签发,十万火急。要求王必成纵队以急行军速度,在48小时内赶到前线,并抢占垛庄,切断七十四师的唯一退路。从鲁南回师垛庄,有200多里,沿途重峦叠嶂,道路崎岖,纵队急行军速度超过粟裕的要求,用王必成后来自己的话来形容,是“飞兵激渡”,前卫提前8小时便到达垛庄以南。垛庄是七十四师的后方补给点。张灵甫只留了一个辎重连进行守备。王必成纵队有2万余精兵,并且还是从根本没有预料的后背袭来,一个连的辎重兵又岂能招架得住。王必成将军之女王苏炎回忆父亲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批判粟裕:父亲出席了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会上,作为跟随粟裕大将作战多年的华野主力部队之一的主官,父亲自然被一些人作为重点工作对象,指定他发言,希望他带头揭发粟裕,批判粟裕。我父亲答应了。他是这么说的:“主持会议的同志指示我,要我揭发大阴谋家粟裕。我跟随粟裕作战多年,对他的‘大’和‘谋’深有体会。记得济南战役尚未结束,他就向毛主席建议进行淮海战役,这个‘谋’有多大,我是小人物,不敢评论,也没有资格评论,但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很清楚;至于‘阴’的一面,我不知道,也没有体会。”在当时的形势下,敢说出这样的一番言论,父亲的刚直可见一斑。父亲的这番发言震憾了一些人,也感动了一些人。贺龙元帅听完父亲的发言后说:“王必成可深信、可深交!”
三、军事家也是政治家。战斗打到后来,我军伤亡较大,物质奇缺,饥困交迫;而74师却轮番反扑,力图实现“中心开花”的预想,大有对我形式反包围之势。1947年5月15日夜,我军有人主张“撤出战斗”迅速转移,以免“陷入不测”。但粟裕认为:我们有千百万民众支持,困难总可以解决。粟裕不仅有坚定的决心,而且有清醒的分析。他指出敌军与我军的距离,敌军的实力,推进的速度以及指挥官的性格和脾气等等;又指出我各个阻击部队的素质、战斗力、阻击状况、补充和指战员的情绪等等;还指出敌各路援军靠拢时必经之地的道路状况等等。结论是:我军有把握在敌军靠拢之前,全歼孟良崮之敌。陈毅、粟裕经历过的大仗数不胜数,但是在观战中,两人也都有了触目惊心的感觉。粟裕评价这是一场血战到底的恶仗,其激烈程度,为解放战争以来所少见。据说,陈毅也发出了感叹:“今后永远不让儿子当兵!”
四、军事家也是谋略家。5月15日激战通宵。5月16日拂晓有人建议停止攻击、整理部队、隐蔽休息,晚上再打。但粟裕当即否定了这一建议,命令部队趁天亮发起更猛烈的攻击。这一有违我军善夜战常例的命令,使有的人不理解,专门打电话请示陈毅,陈毅接过电话只说了一句“粟裕同志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果然,我军大白天发起更为猛烈的全线攻击,把地上的敌人打懵了。也把天上的敌人打懵了。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把医药、饼干、茶水等等空投给74师的东西,统统投给了我们。我军也得到补充,战士也吃饱喝足,士气高昂,争先恐后,勇往直前,终于在16日下午攻上主峰。
五、军事家也是数学家。战斗结束,我军开始撤离战场,突然又接到了命令:“迅速返回战场!”这是因为粟裕核查了各部队报来的歼敌总数与他掌握的数字不符,竟少了七千余人。是击毙了?还是漏网了?下了山的部队接到命令立即返回。果然在六○○高地至孟良崮主峰的中间凹地,发现躲藏的74师7000余人,我军立即发起进攻予以歼灭。原来仗打到最后,漫山遍野都是人,四面八方往上冲,谁也没有注意这隐匿之敌。各部队复查俘敌人数再次上报后,才与粟裕掌握的总数完全相符。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了。国民党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一个团共3万余人全部被歼!蒋介石痛失虎将,哀叹74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中国共产党的统帅毛泽东对孟良崮战役指挥员粟裕作出神来之笔的点评
孟良崮战役之后一周年,1948年5月,毛泽东在西柏坡向粟裕面授中原大战机宜时问粟裕:“去年,也是在这个宜人的5月,你们在山东打了一仗……” “在孟良崮。”粟裕回答。 “战果如何?” “全歼74师,击毙敌酋张灵甫。” 毛泽东含笑鼓掌:“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 粟裕脱口而出:“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 毛泽东:“还有一个人呢?” 粟裕:“陈诚?” 毛泽东:“不足挂齿。” 粟裕:“何应钦?” 毛泽东:“何足道哉。” 粟裕:“白崇禧?” 毛泽东:“离题千里了。” 粟裕:“那么是谁呢?” 毛泽东:“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
关于战神评价。
刘彦广、柳建云、赵琳琳在大洋网纪念粟裕大将100周年时2007年8月10日推出广州日报《战神粟裕》专版。
吴小钧、张军2011年4月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战神•1948——从文本到舞台》。
2009年上海戏剧学院话剧《战神•1948》曾经以其史诗的品格,创新的手法,轰动了文艺界。两年后,《战神•1948——从文本到舞台》,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经过两年时间的沉淀,《战神• 1948》仍然以其雄浑、沉郁、浩渺、深远的四重奏乐章,撼动了每个读者的心弦。评论家陈辽说《战神•1948》的第一重奏,无疑是对粟裕于1948年提出的改变了解放战争进程的“斗胆直陈”的重大揭示和讴歌。《战神•1948》的第二重奏,则充分展现了作为革命人道主义者的粟裕的另一面。粟裕把人的生命价值看得极其重要。《战神• 1948》的第三重奏即以仅次于粟裕的场景和场而,塑造毛泽东。如果说《战神•1948》的第一重奏是快板,第二重奏是慢板,那么,这第三重奏是中板,它不疾不徐,不温不火,舒卷有余,摇曳多姿。毛泽东何以一面再、再而三地拒绝粟裕的在中原作战歼敌主力的建议呢?原来、毛泽东的军事思想里有一个“无后方作战也能取胜”的久远情结。《战神•1948》的第三重奏,既写好了毛泽东,也写好了粟裕!不过,《战神•1948》还有第四重奏,即呼唤讲真话,呼唤讲民主。《战神•1948》不仅写了解放战争决策过程在1948年的转变,肯定了讲真话、讲民主的童大意义,而且还显示了与粟裕有关的后来不让讲真话、不让讲民主的严重后果。十年后,1958年,粟裕在上千人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挨批挨斗,粟裕讲真话讲民主,却说他搞“教条主义”,说他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出面批粟裕的是彭德怀,但彭德怀是国防部长,粟裕是中央军委总参谋一长,他俩是平级关系。中央军委最高领导人不点头,彭德怀能召开上千人的会议批斗粟裕吗?不过一年,批判粟裕的彭德怀,也因为讲真话,讲民主,而在庐山会议上被批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头头。正是在庐山会议上,有人动员粟裕向彭德怀提意见,粟裕却不愿利用“政治风浪的起伏”,对彭德怀“落井下石”,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坦荡胸怀。粟裕的老战友也是老领导陈毅在《战神•1948》中感慨万千:“可惜啊,后来这种风气(指讲真话,讲民主)越来越淡薄了……”“严重到大家不讲话,严重到大家只能讲好,这不是好的兆头,将来只能养成一片颂扬之声……危险得很啊!”“一批评就是反党,一批评就是反社会主义。”所以,《战神•1948》的第四重奏:呼唤讲真话,呼唤讲民主,反映了亿万人民的心声,更是《战神•1948》四重奏中的重中之重:它是黄钟大吕,激昂慷慨,警世之声,入耳灌心!从上可见,《战神•1948》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它将成为我国戏剧界的保留剧目,长久地在中国舞台上演出。我们希望,像这样的优秀剧作,更多地在我国舞台上出现!
畅销军事纪实文学作家关河五十州著《战神粟裕》2014年5月1日由现代出版社隆重推出,成为继张雄文后写粟裕题材的畅销书作家。大将粟裕对战场有种天才般的敏锐感知,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堪称一代战神。他运兵奇巧、用势奇险、胃口奇大、胆识奇绝,达到兵家“上兵若水”的最高境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重磅推出战神传记,用通俗化的笔法,还原了粟裕这位杰出军事家传奇的戎马人生,对粟裕的军事指挥艺术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揭秘了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极强的代入感,让你体验战场的紧张和残酷,领略战术高手对决的精彩。
粟裕死而不朽。粟裕生在雪峰山脉金龙山与银匠界脚下伏龙乡枫木树脚村,古老绵恒的雪峰文化和侗族禀性构成了少年粟裕的霸得蛮吃得苦耐得烦的会同因子,亲近巫水,畅游沅江,感受清浪滩,常德求学把常德作为第二故乡,武汉投笔从戎,南昌警卫统帅,湘南连指至成,井冈跟随朱毛,先遣信仰浙南,卫岗手刃敌酋,芜湖突袭敌营,黄桥烧饼决战,车桥兵团作战,天目三次反顽,高邮落日浮现,所到之处均成为当地名人。
山的高度,海的深度,有如粟裕的心胸。
淮海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淮海战役国民党方称徐蚌会战。淮海硝烟散去快70年,研究淮海战役的学者多如牛毛号称淮学。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吸引了世界大家的眼光。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大元帅闻听此讯,在记事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这个淮海战役是唯一一场可以和苏联、德国那些重大战役媲美的一场战役。1948年开始的淮海战役共歼敌55.5万人,粟裕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就歼敌44万人。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1961年9月,毛主席接见蒙哥马利元帅。蒙哥马利称赞毛主席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特别是淮海战役不可思议。毛主席很谦虚,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这个谈话没有收录在《粟裕传》和《粟裕年谱》(因粟裕不是政治局常务委员,传记组人员查档权限有限)其原始记录才终于被资深权威研究人员发现、证实,原来它静静地躺在中央档案馆的共和国主要领导人外交类文件里。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曾说过他对人类战争史上最崇拜的伟大的军事家只有中国的粟裕和法国的拿破仑。英国《焦点》月刊以“世界十大军事统帅”为题简要介绍了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著名军事家。中国的只有淮海战役主要指挥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台海战役总指挥、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军委负责人兼国防部副部长、善于大兵团指挥作战的军事家、战略家、首席大将粟裕入选。
美国舆论界济南战役后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济南战役前,他们说:“共产党的力量尚未达到夺取国民党任何一个防守较强的城市中心的程度”。济南战役后,他们说:“自今以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毛泽东传》865页)
美国参谋学院战斗研究所认为,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规模最大、最具决定性的一战。“认定淮海战役是最有研究价值的一次战役”。(《淮海战役新论》448页)
1979年粟裕《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的几个问题探讨》的报告发表后,受到国际军事专家的重视,澳大利亚国防部情报组织副主任保罗•迪布在关于八十年代中国战略形势的研究报告中,称粟裕为“中国主要的战略发言人。”(肖显社:《名将风采》376页)
[美]盖瑞•J•伯奇著《美军如何研究淮海战役》说:研究淮海战役对美国陆军来讲变得越来越重要。
半个多世纪以前,在遥远国度的一个地面战场上,发生了一场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都产生深刻影响的战争。有人认为从现代战争的角度看,淮海战役几乎不具有代表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深入了解淮海战役,对于美国陆军迎接未来挑战的意义尤为重大。
在西方国家,早有人关注到解放军与《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罗伯特•里格就是其中之一,他曾于1945年-1948年担任过美国驻华陆军武官。在其1951年出版的著作《红色中国的战斗群体》中写道:“孙子对毛泽东以及解放军的影响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孙子的思想已经影响到高级将领在实际战斗中的行动与反应,甚至渗透到了某些营一级的指挥官。对解放军而言,《孙子兵法》提供的是指导精神,而不是硬性的军事条令。”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结束后,粟裕就向中央军委建议“乘胜”发动淮海战役。这既体现了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的精神,也符合《孙子兵法》中用“势”以达到最佳效果的准则。另一方面,粟裕计划在国民党军防守薄弱的京杭大运河和海州(连云港)之间进行机动作战,与《孙子兵法》中“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的思想相当吻合。由于解放军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所以他们能够一方面探知对方的部署,另一方面又能隐藏自身的部署与作战意图。而战场上的被动,迫使国民党军分散了兵力。粟裕这种在运动作战中制造战机的方法,体现了《孙子兵法》第6章中有关“实”与“虚”的思想。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成立以来,机动(运动战)就一直是他们作战条令的重点部分,长期以来,解放军在兵员数量和火力上都逊色于他们的对手(国民党军及二战期间的日本军队),因此解放军一直依靠运动战来保存自己并寻找战机,并总结出了16字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粟裕在淮海战役中依靠的依然是部队的运动战能力。通过部队的运动战,粟裕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并且赢得了精神上的优势。粟裕相信快速、大范围的运动战,才能确保黄百韬的第7兵团被彻底消灭,而不是依靠强大的火力。
从文字上推敲,作战的艺术实际上是指:通过完美地组织策划、有效地利用资源,最终以最小的损失和风险来达成战役目的。但对于战役层面的指挥官而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将大有裨益。对于淮海战役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要说明什么是作战的艺术,它对作战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淮海战役的复杂性、长时间、大跨度以及战略的重要性,对战役层面的作战艺术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有人会说,粟裕和刘伯承代表的仅是一种有着“中国特色”的战争方式。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是粟裕、刘伯承和其他解放军指挥官所达到的卓越的作战艺术,确实不能否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