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将帅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团结统一,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下面是各个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众多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将帅创造的革命精神阐述。
黄埔精神。一九二四年由孙中山先生发起,在前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成立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可谓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一大成果,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将领。据不完全统计,国民党方面有187位将领,共产党方面则有5位元帅、3位大将、8位上将。他们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都曾为中国民主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身上都闪耀着黄埔精神的光辉!这种精神概括的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不息的精神;二是为祖国统一而精诚团结的精神。
井冈山精神。胡锦涛同志指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80年前,以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陈毅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培育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它是我们党和国家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我们要大力弘扬井冈山革命精神,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古田精神。以古田会议精神为核心的古田精神,涵盖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闽西乃至福建各地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符合中国国情的建党建军的伟大纲领在此制定,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在此形成,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总路线和分田原则在此完善,更有指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毛泽东思想也在此初步形成。不难看出,古田精神是继井冈山精神之后,中国革命史上的又一座革命精神的丰碑,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精神风貌和历史经验的最集中反映。它作为一种特定的民族价值观和民族文化观,经过血与火的熔铸和培育,成为一种革命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崇高的精神是伟大事业的灵魂,伟大的事业是崇高精神的结晶。古田精神包含并体现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历史意蕴和内在导向,这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古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因此,该书用较大篇幅揭示并论证了古田精神的科学内涵。其核心是古田会议精神,即加强思想建设、坚持实事求是;其灵魂是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开拓新路;其前提是注重调查研究,提高领导本领;其实质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建党、建军、建政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古田会议上郑重指出:“政治工作永远是我军的生命线。坚持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是我军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是能打仗、打胜仗的根本保证。”
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包括通道转兵精神、黎平整编精神、遵义精神和红军精神。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可以有不同的归纳、概括。第一,理想科学、信念坚定。第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第三,独立自主、唯实创新。第四,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第五,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精神,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就是民主团结自由和谐的精神。延安从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抗日根据地的总指挥部。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3月底视察延安工作时的讲话中,概括延安精神的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对延安精神的实质和主要内容的精辟论述。它集中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永远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传家宝。延安精神的体会: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延安精神”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风范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它的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延安精神: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个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延安精神的内涵: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延安精神的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活的灵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无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也好,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也好,关键都要靠实事求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党员干部只有坚持了实事求是,才能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在新世纪新阶段,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切实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革命传统要弘扬,也要创造新办法,这就叫作坚持实事求是。
抗战精神。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年。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斗争实践中的精神结晶。抗战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而言,可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同志曾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一语概括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法西斯进行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殊死较量。这种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在抗日战争的每一个阶段,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场景和生动表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人民武装以及抗日民众,浴血奋战14年,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林彪指挥的平型关大捷彻底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彭德怀、左权指挥的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战胜日寇的士气,新四军粟裕、叶飞指挥的车桥战役、高邮战役青史留名。八路军战士马宝玉等5人为掩护主力安全转移,将日军吸引到狼牙山,子弹、手榴弹全部用光了,就用石头砸,最后英勇跳崖;抗联的8名女战士,在掩护主力撤退后被敌人包围,她们不甘被俘,手挽着手沉入乌斯浑河。东北抗联领导人杨靖宇在战斗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中只有草、棉絮和树皮。残暴的日寇也不得不惊叹,中国竟有如此英勇不屈的人。试问,有谁敢妄言能最后征服这样无畏的战士,有谁能最终侵占这片孕育了如此英勇无畏战士的土地?!
太行精神(八路军)。以巍巍太行为依托的晋冀鲁豫边区是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根据地的创建倾注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心血,凝聚了八路军指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百折不饶、浴血奋战、不怕困难、团结御侮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因此,太行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集中展现。在八年抗战中,抗日军民战胜困难的气概惊天动地、奋斗业绩彪炳千秋,他们用无数生命和鲜血浇铸的太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太行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太行精神是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形成的军民一家、鱼水依存、并肩作战、百折不挠、艰苦朴素的团结精神。太行精神是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民本精神,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克服一切困难、无私奉献的爱民精神。八路军的前身是红军。1937年2月中旬至9月下旬,国共两党为共同抗日,先后进行了6次谈判,5次交锋,最终于8月达成改编红军主力的协议。8月2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公布红军改编命令,将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设总指挥部,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改编令,宣布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下辖第115、120、129三个师及总部直属队,全军编制4.5万人。第115师15500人,由红一方面军第1、第15军团及陕南红军第74师等部编成,下辖第343旅、344旅、独立团和3个直属营。第120师14000人,由原红二方面军第27军、第28军和陕北红军独立第1师、第2师及赤水警卫营和前总直属队一部等编成,下辖第358旅、第359旅、教导团和5个直属营。第129师13000人,由原红四方面军第29军、第30军和陕甘宁第1、第2、第3、第4团及第15军团骑兵团等部编成,下辖第385旅、386旅、教导团和5个直属营。九月十一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照抗战的战斗序列,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以八路军总指挥部为第18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彭德怀分任总司令、副总司令。但人们习惯还是叫八路军。到1945年抗战胜利,抗日根据地已由晋察冀、晋冀豫、晋绥边区3个发展到19块,抗日军民对敌作战10万余次,歼灭日军43万,伪军90余万,整个解放区人口达1亿多。八路军由出征抗战伊始的4万余人发展到102万之多,成为一支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
铁军精神(新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下启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他们都叫第四军,从名称到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一时期,留在南方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共开辟了15块游击区,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8个省160个县。由于被国民党军重兵包围分割,又失去电台通讯设备,中央分局与中共中央、与各个游击区失去联系,各个游击区之间的交通也被隔断,因此,各个游击区不得不独立地开展游击战争。新四军的前身就是在南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红军游击队在南方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形成的战斗经验、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对铁军精神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因此,铁军、铁军精神和南方红军游击队更具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坚持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力军,是中国抗战的一支中坚力量。它源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被誉为铁军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毛泽东、朱德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支担负民族解放历史使命的人民武装,挺进华中敌后,浴血奋战,在对敌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无往不胜的“铁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历史贡献。新四军在叶挺、项英、陈毅、刘少奇、饶漱石、粟裕、张云逸、谭震林、黄克诚、李先念、邓子恢、张鼎丞、彭雪枫、罗炳辉、高敬亭、袁国平、周子昆、刘炎、郑位三、张爱萍、傅秋涛、谭希林、曾希圣、赖传珠、叶飞、张震、刘先胜、钟期光、黎玉等领导下创造了辉煌战绩,也铸就了伟大的铁军精神。铁军精神,既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集中反映,也是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生动展示,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鲜明体现。它扎根于神州大地,深受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滋养,浸润着民族魂魄的基因,凸现着“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壮美情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铁军精神仍然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铁军精神昭示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铁军精神昭示我们要牢记服务人民,铁军精神昭示我们要勇于开拓创新,铁军精神昭示我们要维护钢铁般的团结,铁军精神昭示我们要永远艰苦奋斗。胡锦涛总书记曾精辟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