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随中央红军长征的脚步,离开乌江边的楠木渡渡口,赶往一直惦念的目的地——遵义。
行驶路线:我们从开阳县楠木渡码头出发,沿县道[X202]往南白镇(遵义县),上[G75兰海高速路]进入遵义市区,最后到子尹路。参考路线如下(地名之间的数字km是两地之间行驶的大约公里数,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
开阳县楠木渡码头[X202]22km→从南白入口上[G75兰海高速路]12km→遵义南出口出高速路6km→岔路口左行3km→子尹路(遵义市区)
红军进占遵义城:
黎平会议后,陈云同志说:“此时红军士气极高、服装整洁,在湖南之疲劳状态,已一扫而空矣”。从黎平到遵义的行军“是在非常有利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个地区没有防御工事”,红军“可以加快自己的行军速度,而且又有足够的伪装对付频繁的空袭”。
中央红军必须渡过乌江,才能进军遵义,红军三路强渡乌江的主要渡口分别是:江界河、迴龙场、茶山关。其中,右路红一军团(缺二师)、九军团从迴龙场渡口渡江后,向北进入湄潭,再折向遵义城东面;中路红一军团二师、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从江界河渡口渡江后,向西北对准遵义城东南面;左路红一军团从茶山关渡口渡江后,向西加入懒板凳(烂板凳,今遵义县城南白镇),再折向遵义城南面。
1935年1月4日,红一军团二师六团接受夺取遵义的任务,在团长朱水秋、政委王集成的率领下,向遵义团溪方向前进。驻守遵义新城的是黔军侯之担师。
至1月4日,红一、九军团分别从迴龙场新、老渡口渡江,打通进占遵义的通道。
同日,红一军团二师六团接受夺取遵义的任务,在团长朱水秋、政委王集成的率领下,向遵义团溪方向前进。王家烈电报蒋介石:“冬日午时共匪突以巨大火力,向我岩门老渡口猛烈轰击,我第8团余营守兵,击毙匪众逾千,该营亦伤亡殆尽,匪乘势抢渡,占据箐口。”
1月4日,红六团变为前卫,经猪场、羊岩关,渡过羊岸河、经张王坝,5日进驻遵义县团溪镇。
1月5日,中路红一军团二师六团(团长朱水秋、政治委员王集成)由团溪经龙坪向遵义进发,一营(营长曾保堂)为前卫向遵义前进,行至龙坪(遵义县界)、深溪水(遵义市界)时,在深溪俘虏驻守的黔军侯子担部第一营大部,遂以一个营攻占敌一个师驻守的遵义新城。红一军团主力进抵遵义老蒲场、虾子场(遵义县境、镇)。
同日,左路红三军团进入遵义懒板凳(烂板凳,今遵义县城南白镇),占领遵义城南面地域。右路红九军团占领遵义城东的湄潭,守敌黔军第八团溃退凤岗。
当晚22时36分,中央军委电令我各路红军迅速休整,准备进入反攻战。24时,红一军团向所属各部队下达《关于进城执行政策的规定》。
1月6日,刘伯承总参谋长同中路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一起向遵义疾进。红六团在遵义城南平桥击溃从江界河溃败下来的黔军侯之担部一个营;红一军团一部在遵义城外桑木垭至丰乐桥之间与黔军教导师副师长侯汉佑部交战。当晚击溃敌军后,红六团侦察排穿上俘虏的服装化装成敌军,押俘虏到遵义城南门前诈开城门,红六团随即冲入城内。守敌城防司令、黔军侯之担教导师副师长、遵义城防司令侯汉佑及黔军3个团由北门退往板桥。红六团随之进入遵义城。(有说,红六团于7日晨进入遵义城。还有说,是红一军团侦察连于遵义红花冈上发现老城之敌正向北门溃逃后,即入城攻占遵义老城。)这是红军第一次攻占遵义城。
同日,红五军团集中猪场(今珠藏),并以一部扼守乌江袁家渡、江界河、孙家渡渡口。
至1935年1月6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
1月7日,为了扩大占领区,建立黔北防御,确保中央机关的安全,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即到遵义城北门四团驻地部署追歼北窜之黔军侯之担部,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的战斗任务。红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当即率部队北进。部队抵板桥消灭敌人一个前哨排,同时对娄山关敌情进行侦察,决定采用一路正面强攻、一路绕关东小道抄袭的战斗攻克娄山关。当日晚21时40分,中革军委在团溪致电各军团及军委纵队:“我2师已袭占遵义,敌由北门溃退,正乘胜追击中,我野战军已到达预定的集中地域……”。
1月8日,红军总司令部进驻遵义。
1月9日,军委纵队进驻遵义。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等进入遵义南门时,受到群众欢迎。
1月9日,中央军委纵队进驻遵义。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等进入遵义南门时,群众在路两旁敲锣打鼓,举旗欢迎。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在一幢独立的楼房里,毛泽东安顿下来后,立即找张闻天,然后找王稼祥,3人议定,由张闻天执笔3人共同起草一份反对“左”倾军事路线的报告。毛泽东提醒张闻天认真研究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各种材料,并将自己搜集的材料交给张闻天。
1月10日,红军追歼敌人,在新站与敌侯之玺部两个团激战一整天,并击退川敌廖海涛部,11日进占松坎。红一师与第十团亦从遵义赶到,进驻桐梓、新站、松坎、酒店垭与川军对峙,组成了遵义的北面防线,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的安全和党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军委纵队九日进入遵义城。由刘伯承同志兼任遵义警备司令。
从14日开始,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准备召开(遵义会议)。
由于红军突然转向遵义,一下把十几万追剿军甩在了乌江以东和以南。国民党中央军薛岳正忙于进驻贵阳,并没有立即北渡乌江追击红军。何键虽仍为追剿军总司令,但他率领湘军20个团忙于在常德地区对红二、六军团作战。四川刘湘的部队摆在长江南部一线,搞不清红军动向,不敢轻进。蒋介石虽然命令粤桂军队赶快北上遵义,但贵州不是他们的地盘,显然不积极,仍滞留在黔南榕江等地。本地黔敌不经打,一触即溃。只有蒋介石的嫡系薛岳、周浑元纵队比较积极,但被阻隔在乌江以南,也难以很快采取行动。中央红军利用此有利时机,在遵义地区休整了12天。
陈云回忆:“红军进入遵义城,遵义城之上民非但不逃,而且孤儿习艺所、学校学生及商民贫民等成群结队,悬旗欢迎红军……”;“(在遵义)这十二天的休息,使赤军在湘南之疲劳,完全恢复,精神一振;使以后之战争,不仅战斗力不减,反而生龙活虎。”“……进遵义城后第二日,被服厂、修械所、粮秣厂均已开办。新兵之军装不久即发出,旧枪即修理完竣。”
彭雪枫回忆:“长征以来遵义是最使战士们想念的一个城:那比较繁华的街市,那相亲相爱的群众,那鲜红的橘子,那油软的蛋糕。……随便喊一声:‘当红军来哟!’壮年们就会跟着走的。那个时候,每个团每天总要扩大百儿八十个新战士来的。”
我们从楠木渡渡口出发,直奔南白镇(遵义县县城),然后走[G75]高速路很顺利地到了遵义市城区。
遵义,在红军长征中的地位及作用无可企及——长征中的之最:召开了长征路上举世瞩目的、最重要的遵义会议;取得的战斗胜利成果最突出;长征途中占领的城市中规模最大;驻留活动的时间最长;在当地成立的红色组织最多;扩红最多。这座当年仅有3万人口的城市,曾有3000子弟随红军北上,稍后几年又有数十学子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延安。
遵义城中,最重要的当属遵义会议会址。会址在遵义红花岗区老城的子尹路80号,从高速路下来以后进城还得几个转弯,好在导航仪都明白,跟它走就是了。紧赶慢赶的,我们驾车直接到了位于子尹路上的遵义会议会址。会址围墙外右侧街道有地下停车场,就此停车。
站在子尹路上,高挂于大门黑漆金匾上的“遵义会议会址”大字金光闪闪,这是毛泽东主席1964年11月亲笔题写的,也是毛泽东为全国的革命旧址唯一的亲笔题字。
等我们赶到遵义会议会址门口,正在关门闭馆,看在我们是重走长征路的,保安特许我们三分钟转一圈,看了看遵义会议会址的外观。遵义会议会址是一座砖木结构、中西合壁的两层楼房,原是黔军(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占地一万余平方米,由临街铺面、四合跨院、主楼、后花园组成。主楼坐北朝南,占地528平方米,为兼具中西建筑风格的二层楼房,在当时遵义城里是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1935年1月初,红军占领遵义后成为红军总部所在地。
著名的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主楼二楼东侧客厅里召开的。
遵义会议会址简介:这里是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秦邦宪,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凯丰),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中央秘书长邓小平。李德及翻译伍修权也列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在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召开的,独立自主地纠正了错误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这里是国民党(黔军)25军二师师长柏辉章私邸。中央红军到达遵义时总司令部驻地。现做复原布置。
我看这份遵义会议会址简介就不太“考究”——其一,秦邦宪应该写为“博古(秦邦宪)”,他当时是党的“总负责人”(那时还没有党主席一职),理应排名第一;其二,会议作出毛泽东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参与军事领导的决定,还不能说“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正确地说,是毛泽东回归军事领导地位的开端,这在以后的长征路历程中即可表明,毛泽东的领导多次被怀疑,毛泽东的意见多次被否定,最极致的是在苟坝(狗坝)期间,集体决定把毛泽东“免”了!所以,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遵义会议期间还没有被完全确立,博古还没有正式“交权”(我们几天后将会到达“博古交权地”),在长征中毛泽东还得继续展现其宏才伟略(下图点明,遵义会议以后,还要经历“鸡鸣三省”会议、扎西会议和苟坝会议);其三,“(黔军)25军二师”的写法不正规。
关于遵义会议的方方面面,有海量的文献资料,有众多正说、戏说和演义,大家多少都有了解。
遵义会议上起重要作用的主要三个人——《毛泽东思想研究》(成都)2012年5期石仲泉文
一是王稼祥。他首先提出召开遵义会议,要将博古、李德“轰下台”。
二是张闻天。在遵义会议上,他第一个发言对博古“开炮”,作“反报告”,提出让毛泽东回到军队领导岗位。并且,遵义会议的决议是由他起草的。
三是周恩来。他的作用至少不在王、张之下,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一,周恩来负责会议的组织工作。原定是政治局会议,而不是扩大会议。博古最初不同意扩大到军团主要领导参加,但军团领导人纷纷要求,周便通知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前来参加会议,这为在会议中提出改组中央领导,让毛进入中央常委奠定了基础。第二,周恩来在会议上的主持和发言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天会议博古作报告,由周主持。博古刚讲没多久,张闻天加以打断,抢先作了代表毛泽东、王稼祥和他的三人发言,周恩来没予制止,让其“开炮”;毛泽东对李德的战略战术进行严厉批判后,李德想反驳,又被周恩来制止。这个导向对会议不能不产生重要影响。第三,周恩来的“副报告”,着重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免去自己的军事领导职务,并全力推举毛泽东来领导红军。他的这个表态和提议得到了与会多数人的肯定和拥护。由于他的身份和影响比张、王要大,他的这个态度对于遵义会议无疑发挥了最重要的影响。第四,遵义会议后,周恩来与博古有一次长时间的谈话,对于顺利实现遵义会议没有解决的最高领导权力的交接起了决定性作用。
关于遵义会议的各说中,我看最迷惑人的说法,是说参加遵义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没有达到规定的人数,所以,怀疑遵义会议决议的“有效性”。我要说,这是屁话!在那个关乎生死存亡的非常时期,怎么可能把相距百里、千里的、甚至远在苏联的各地其他中共政治局委员们弄到遵义来!〔注: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秦邦宪(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陈绍禹(王明)、陈云、康生、任弼时、张国焘、毛泽东、顾作霖、朱德。由1934年1月18日中共第六届五中全会选举产生的。〕
少说,跟我看图去参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