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苏区、老区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各地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打“苏区牌”、“老区牌”,争取到国家许多项目资金扶持。一些地方在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时,或多或少从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出发,不顾革命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将原本不在该地发生的历史事实,东拉西扯、牵强附会硬编造出一个所谓的“革命历史事实”。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一词的创作地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
由于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一词的原稿遗失,加之毛泽东早已逝世,已无法作直接考证,缺乏最原始依据,正因此,目前党史界就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一词的创作地形成“五说”,即福建的“宁化说”、“清流说”、“建宁说”、“宁清归途中说”和江西的“永丰(藤田)说”,可谓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便于辨析,将福建的“清流说”、“建宁说”、“宁清归途中说”和江西的“永丰(藤田)说”归纳为“其它四说”,将“宁化说”单独作为“一说”进行辨析。
一、创作地“其它四说”各执立论依据的辨析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一词的创作地“其它四说”,各“说”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立论依据。先就“其它四说”的各执立论依据,在此作一辨析。
㈠创作地“清流说”的立论依据
持“清流说”的当地作者认为,1960年1月,为纪念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一词创作30周年,中共清宁县委(1959年2月至1961年8月,清流县和宁化县合并为清宁县,县委、县政府机关设在宁化城关)专门行文请示毛泽东主席为清宁县重书《如梦令•元旦》一词,请示由中共福建省委转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接到请示文件后,经慎重考虑,委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者之一的邓子恢同志代为手书,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寄至中共清宁县委。邓子恢副总理手书的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一词题跋为:“兹录毛主席在卅年前红军进军清宁时所作如梦令词一首以资纪念”,由“宁化县文化馆”用楠木制作成词匾(该词匾现陈列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①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陈列的毛泽东《如梦令•元旦》楠木词匾)
后明溪县比照宁化楠木词匾式样,用杉木制作一块词匾(该词匾现陈列在“明溪县革命纪念馆”),②而此词匾上的题跋为:“兹录毛主席在卅年前红军进军清流时所作如梦令词一首以资纪念”。因明溪县制作词匾时清宁县已撤销,后人不知曾有一个清宁县,误认为是把 “清流”写成了“清宁”,于是制作词匾时把“清宁”直接改为“清流”。
(“明溪县革命纪念馆” 陈列的毛泽东《如梦令•元旦》杉木词匾)
持“清流说”的当地作者以此为立论依据,认定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一词创作于清流县。③
㈡创作地“建宁说”的立论依据
持“建宁说”的当地作者认为,1930年1月7日,毛泽东率红四军2纵队离开上杭古田,经连城、清流、归化,于16日进入宁化的青瑶、罗坊坝、泉上、泉下,17日抵达水茜,18日抵达安远,19日离开安远,经肖坊、营上、吴家等地进入建宁县的伊家湾、山下、客坊、中畲等乡村,翻越武夷山向江西广昌进发。“中畲村头的邱坊隘口海拔806米,站在隘口放眼西望就是广昌,就是赣南,就是 ‘武夷山下’!” ④持“建宁说”的当地作者以此为立论依据,认定《如梦令•元旦》“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率队离开宁化的安远,正在翻越武夷山、也就是行进在建宁途中所作。”⑤
㈢创作地“宁清归途中说”的立论依据
持“宁清归途中说”的当地作者认为,1930年1月7日,毛泽东率红四军2纵队离开上杭古田,途经连城、清流、归化、宁化。《如梦令•元旦》“这首词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行军途中,一路观赏,一路思考,几经深思熟虑之后方挥笔赋就。……宁化、清流、归化在当时是一个很难分割的整体,彼此地域相连,民情风俗相通,无论社会、文化、经济、政治都是密不可分的。”⑥持“宁清归途中说”的当地作者以此为立论依据,认定《如梦令•元旦》一词“也许是萌发于归化,酝酿于清流,成熟于宁化,诗于之后。这是理不清的头绪,任何人都无法得出确凿的结论。因此,创作于‘宁清归苏区行军途中’比较合理。”⑦
㈣创作地“永丰说”的立论依据
持“永丰说”的当地作者认为,1930年1月24日,毛泽东率红四军2纵队,朱德率红四军1、3、4纵队在宁都的东韶会合,红四军召开前委会议,“决定一纵队攻取乐安、二纵队西进藤田、三纵队攻占永丰、四纵队南下宁都。……1月30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过去称这一天为‘元旦’),毛泽东随红四军司令部和前委,一同抵达藤田……”⑧持“永丰说”的当地作者以此为立论依据,认定“开国领袖毛泽东曾于1930年初率领红军在江西永丰县藤田欢度春节。正月初一,他在藤田老圩宿营时,诗兴大发,满怀激情地填写了一首著名的《如梦令•元旦》词章。”⑨
以上创作地“其它四说”的各执立论依据,从逻辑学角度分析,违反了“理由充足侓”,犯了“理由虚假”或“理由不充分”的逻辑错误,因而其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如“清流说”的立论依据是明溪县制作的毛泽东《如梦令•元旦》杉木词匾题跋:“兹录毛主席在卅年前红军进军清流时所作如梦令词一首以资纪念”。如上所述,因明溪县制作词匾时清宁县已撤销,后人不知曾有一个清宁县,误认为是把 “清流”写成了“清宁”,于是制作词匾时把“清宁”直接改为“清流”,以此为立论依据犯了“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而其它“三说”的立论依据不充分,犯了“理由不充分”的逻辑错误。
二、创作地“宁化说”所执立论依据的辨析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一词的创作地“宁化说”,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立论依据。就“宁化说”所执的立论依据,也在此作一辨析。
㈠创作地“宁化说”的立论依据
持“宁化说”的“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专家认为,毛泽东的《如梦令•元旦》写于宁化更为合理。 理由一:“从行军路线来说,是依‘清流—归化—宁化’的顺序,这首词是在作者到达宁化后的有感而发,而不是在清流时就有的‘先知先觉’。”⑩
理由二:“从写作条件来说,毛泽东是1月15日从连城姑田行军到清流的,只留宿一夜就匆匆开拔。而从1月16日到18日,毛泽东则在宁化活动了3天,时间较长,有利于艺术构思创作。”⑾
理由三:“‘宁化、清流、归化’三地,只有宁化与江西最近,红军下一个行军目的地是武夷山下的江西广昌,诗人只有身在宁化,才会感发出:‘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的诗句。”⑿
理由四:“更为重要的是,1956年8月初次发表时,毛泽东将题目定名为《宁化途中》,这应是作者记忆的真实表达。”⒀
持“宁化说”的“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专家以此为立论依据,认定“从以上考察可以得出结论: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一词写于福建宁化,时间是1930年1月16日至18日期间。”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