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庭简介
陈应庭(1910-1980),金寨县油坊店人。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编入红四方面军12师任营长,在鄂豫皖参加三次“反围剿”,后随红四军西进。负伤后先后在10师政治部民运科、四川省财经委员会工作,曾任中央国民经济部巡视员、关中分区一科科长、新宁县第一科科长、牡丹江省镜泊县县长、密山县县委书记、松江省检察署任副检察长、黑龙江省法院副院长、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任副院长。荣获“荣军纪念章”、“解放东北纪念章”。
死也要死在部队里
陈应庭1910年出生在金寨青山莲花乡,自幼是个孤儿。1929年立夏节起义前后,他参加了农民协会。然后加入了红军游击队,在麻埠、流波一带战斗。由于他不怕牺牲,打仗时经常冲锋在前,1929年3月即加入党的组织。1932年,跟随红四方面军西进,先是在河南、湖北辗转战斗,后在郑沟(音似,具体地名待考)战役中,由于阵地久攻不下,敌我双方均损失惨重,身为营长的陈应庭带队伍冲锋上去,与敌人交火中不幸右臂中弹,坚持到拿下阵地后昏厥过去。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极差,尤其是缺少消炎药物,陈应庭受伤骨折的右臂无法恢复,只得截肢。陈应庭在被绑在木板上、咬着毛巾的情况下让战友用锯子将右前臂锯掉,因为流血过多,虚弱的他只能躺在担架上随医疗队前进。长期未能愈合的伤口,一度发炎腐烂,但陈应庭都硬挺了过来。因为伤残,不能继续战斗在前线,他很是悲观失望,期间,组织征求他意见,问他愿不愿意脱下军装回家乡养伤,陈应庭斩钉截铁地回答:死也要死在部队里!看到他态度坚决,组织上同意他继续留在部队。后来,他历尽艰辛跟随部队到达川陕根据地。
叔侄相见抱头痛哭
陈应庭在家乡游击队当队长时,战斗之余也宣传发动群众,创办夜校和农民协会。他在陈氏堂哥家附近夜校讲课时,当时还是10岁儿童的侄儿陈笈就去放哨站岗。陈应庭西进后,陈岌在家乡参加了红25军,后来也参加长征到了川陕。
日军投降后,为了解放全中国,要组织大量人员去建立新的解放区。陈应庭报名去东北,在延安抗大学习培训后,不顾身体伤残,经内蒙古、察哈尔辗转北上去了东北。1946年6月,初到哈尔滨的他住在东北局的招待所。当时市区里局面还很不稳定,有时还有特务扔炸弹搞破坏。一天晚上,住在同一招待所的一个人听到陈应庭说话,随即闻声找到他房间,审视一番后,突然大叫起来:“这不是陈应庭叔叔吗?!” 陈应庭见来人叫出自己的名字,一时间也愣住了,打量了半天,才认出眼前这个青年,原来是自己一别18年的侄子——小红军陈岌。陈岌也因参加北上工作队,由延安来到东北局,碰巧和陈应庭住在同一个招待所。当时陈岌在招待所走廊上,听见隔壁房间里有安徽金寨家乡口音的人在说话,倍感亲切,就好奇的跑过来看看是谁,没想到在这里巧遇了阔别多年又互不知生死的叔叔,两人紧紧拥抱,悲喜交加。陈岌拽着陈应庭失去右手的空空衣袖,放声痛哭……
情绪稍稍安定后,他两互相询问从金寨县一同出来的亲人情况,得知绝大部分的亲人都光荣牺牲了。叔侄两人也各自倾诉这些年来艰险历程,情绪激动,彻夜未眠。叔侄两人离开家乡后,随各自的红军部队转战,同在川陕根据地,同过雪山草地,又经过长征到了延安,但就是不曾相遇过,能在东北相见也算是奇迹了。在哈尔滨一起学习生活那十几天里,两人经常诉说着离别家乡前后的情况,并一起回忆到陈应庭18岁时,去陈岌家——金寨油店乡黄良村办农会发展党员、拉起队伍的往事,那时陈岌才10岁。陈应庭问陈岌:我们12师西征离开金寨后,你怎么参军的?陈笈说:那时我给红军站岗、放哨、送信,12岁时,在家乡当了儿童团长,加入了共青团。你们12师撤走后,还乡团来了,很多干部群众被杀害。在麻埠苏区,我要求入伍,因不到15岁不批准,组织见我上过小学,机灵好学、会吹笛子,介绍我进麻埠少共国际的学生连当学员兵,就算正式参加红25军了。后来跟红四方面军一起挺进川北根据地,做宣传工作,随部队长征北上,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编入八路军。日本投降后,我进了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一毕业,我就要求来东北建立根据地,真没想到能在东北遇到叔叔!陈应庭听了侄儿的一番叙述,十分感慨:我们两个军前后同行,就是见不到面,在这里见面,真是很巧啊。为纪念这次奇遇,叔侄两人特意去照相馆拍了一张纪念照,这也是两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进照相馆照相。
延水河畔结连理
王光荣,陈应庭夫人,1918年出生在四川大巴山区江油县治城镇汝林村一个贫农家庭,上过彰明县女子中学小学部。1935年4月,红军到来,解放了江油、彰明县,1935年5月红军北上,小学还没毕业的王光荣决心跟红军走,历经辗转,最后来到陕甘宁边区,在国民经济部和陈应庭一起工作。在相互接触中,这位川妹子,看到来自安徽老区的大哥,虽然只有一只手,但工作却有条有理,也很有经验,十分敬佩,日常生活中,看到他失去一只胳膊做事是那样不方便,很是同情。交谈中,陈应庭也知道这位四川妹娃,是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原来他俩都是走的同一条长征路来到陕北的,千难万险的共同经历,让他们倍感亲切,因而有很多共同语言,一起工作配合得更加默契。
那时王光荣经常看见一只手的陈应庭端着盆子到延河边洗衣服,一个独臂男人,在石板上用一只手费劲的搓洗,让她心中涌起莫名的同情与感慨。一天,王光荣又看到陈应庭来河边洗衣服,她情不自禁地卷起袖子帮他。陈应庭长期一个人料理自己的事,习惯了,他不很情愿让小姑娘为自己洗脏衣服。王光荣却说“你为革命失去一只臂膀,我看着就难过,你做了那么大牺牲,我帮你洗洗衣服,不是应该的吗?再说我们还是革命战友呢!你以后有啥事不方便,就叫我,不要客气。”这件事,令陈应庭很感动。后来两人就经常在一起摆龙门阵,在后来的工作生活中,陈应庭还是得到这位川妹子的很多帮助和关心,内心深处对她的无私关爱感动不已。同志们也赞许这位姑娘的可敬精神,真心希望他们相依相伴。领导也热心牵线搭桥,最终两位革命战友走到了一起。
一个革命家庭在陕甘宁边区组建起来了,这位大别山走出的独臂战士远离家园不知亲人生死,在这里重新感受了家庭、亲人的温暖。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先后在个这个家庭出生,不幸的是,碍于生活条件艰苦,大女儿夭折了,三女儿送给了当地老乡抚养。最小的儿子出生在新宁县,故陈应庭就为他取名陈新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