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看到这种情况,对彭总说:“陕北缺水,老百姓挖个井实在不容易,有的地方井挖好了,水还不能喝,不能填井”。彭总说:“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我也不想这样做,没有办法啊,一切服从战争!”“仲勋可有万全之策?”
习仲勋从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得到启示,让战士和群众捆芦苇、扎谷草,投入井中,这样敌人就打不上水。敌人走后再把芦苇和谷草捞出,井又能用了。这个办法成为一种战术,被推广沿用。
这个故事反映习仲勋亲民爱民,一是不能无谓的伤害老百姓的利益,如果实在不可避免,也要把对老百姓的伤害降低到最底程度,求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要动脑子,想办法,寻求万全之策。
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
陕甘宁边区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边区政府正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为辉煌。
三.习仲勋的亲民作风
平易近人,轻车简从。习仲勋一贯反对形式主义,讨厌摆谱。几次出国访问,或是下基层调查研究,既不带警卫员,也不带医生护士,只带必要的工作人员。下乡时,不事张扬,只允许少数地方官员陪同,绝不前呼后拥,尽量减少地方麻烦。
1958年秋,习仲勋代表国务院到陕西省蒲城等县视察工作,地方干部组织群众及小学生打着小旗敲锣打鼓夹道欢迎,他发现后非常恼火,严厉地批评这种做法。
1978年秋,习仲勋到粤东地区搞调查研究,每到一县,都有县委书记、县长一班人远远地在边境迎送,他非常反感,认为这样劳民伤财,脱离群众,影响很坏,坚决予以制止。他在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都始终保持了优良的工作作风。
情系人民,同甘共苦。1978年4月他到广东任省委书记时,特别不适应酷暑,到了夏天,热得大汗淋漓。澳门知名爱国人士、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先生给广东省委送了3台空调器,指名分给习书记一台。他坚决不同意接受,让装到省委会议室大家享受。他就是这样廉洁自律,不搞特殊化,与广大干部同甘共苦。习仲勋对家人一贯要求很严,齐心不因是首长夫人而自恃高贵,与平民百姓一样,在生活上从不表现特殊,在工作上也不甘于落后。
廉洁自律、一尘不染。1979年11月,应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总理的邀请,习仲勋率广东省友好代表团出访,返回时途经香港,按当时政策规定,每人可免税带一大件家用电器,但是习仲勋定了一条纪律,带头什么也不买。他几次出国访问,坚决反对崇洋媚外,说国人一定要自尊、自重、自爱,要长志气;产品现时没有的,或者质量不如人家的好,承认自己落后,努力自强不息,奋斗10年20年就赶上去了。
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习仲勋生活十分简朴,穿衣吃饭概不讲究。有几套毛料中山装只在会见外宾和参加重大政治活动时穿,平时就穿布衣布鞋。内衣、裤子破了,补了穿,舍不得轻易扔掉。平常吃饭主要是面食素菜,鱼虾很少上桌,完全按北方人的生活习惯。饭菜只求可口,不太注意花样搭配,招待来客也一样。他的住宅已经很破旧了,硬是不让粉刷维修,家具、沙发、地毯陈旧了,也不让更新。全家平均月开支,是上世纪50年代中央领导人当中消费水平偏低的。对孩子们花钱抠得也比较紧,有时甚至有点过于苛刻,他们小小年纪就懂得自觉约束自己,成了良好的节俭习惯。他们把当家理财的优良作风发扬到为党、为人民工作上去。
艰苦朴素,守已苛约。习仲勋物质生活方面对自己要求很严,甚至有些刻薄,但同志却相当宽厚,同志有病住医院,无论是同级或下级,他工作再忙也要抽空去探视慰问,处处体现党的关怀和温暖,大家心里感到热乎乎的。他善于与群众打成一片,群众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跟他谈,毫不拘束。过去的战友、同事,基层的干部群众,凡是到了北京或者广东,他都挤时间热情接见他们;有经济困难的,特别是来自革命老区、对革命有过贡献的群众,还帮他们买票送上火车,并给以必要的补助。他把这看作是密切联系群众、了解下情的极好机会。
习仲勋在广东任职3年期间,无论上班、开会、下乡,即就是参加外事活动,一直坐的是一辆小面包车,机关给他配备豪华进口小轿车,他坚决不要。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习仲勋对自己、对亲属、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很严。他特别爱孩子,但从不娇惯孩子,而是从严教子。他们家子女较多,负担较重,经济并不宽余。习仲勋热情好客、豪爽大方,经常慷慨解囊、救助亲朋好友。习近平和习远平都穿过姐姐的旧衣服,甚至还穿过花红布鞋。因同学笑话,习近平不愿穿女孩子的鞋时,习仲勋说:“染染穿一样”。正是在习仲勋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成了他们的家风。
齐心省吃俭用,50年代的一次晚会,有人议论说:“习副总理的夫人穿着怎么那么土啊!”,齐习听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回家后习仲勋宽慰说:“土比洋好!”。
正是由于严格的家教和环境的熏陶,才使他们都能经受住考验和磨难,造就成为党和国家的有用之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