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明清古街店头街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光辉的红色记忆。唐代长汀旧镇南门外有小规模的零星物品交换,北宋时在此设店头市,“店头”在客家话语中是最好的集市商铺的意思。随着南宋汀江航运的开通,汀江成为闽粤赣边区的经济大动脉。临近惠吉门码头的店头市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市场日益繁荣,集市盖起了店铺,逐步发展成街市,俗称店头街。店头街真正繁荣于明清时期,到明代,汀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往来的货船有“上八百,下三千”之说,本地生产的玉扣纸、竹木、烟叶、土茶、皮枕、纸伞等物资,由汀江水运到广东潮州、汕头及东南亚各地市场,又从外地运回食盐、煤油、海味、药材、布匹等紧缺物资。
宋代之时的店头市是怎样一种场所,只有在古老的画卷中去剪辑某砖某瓦、某人某事了。须得完美一些的街市景况,在记忆与现实里展开想象的羽翅了是最好的途径。现实中的古街保留的是明清建筑,沿街大部分为青瓦盖顶的木质两层楼,多是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前店后作坊结构,店后宅院翘角飞檐、雕梁画栋,精美别致,令人赏心悦目。悠悠古街最让人相忆的还有那红色岁月中闪光的一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福建苏区的首府,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市级红色政权——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一大批红色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供销社、红色商铺相继成立,有力地促进了苏区市场的繁荣和发展。那时,苏区的军需民用物资,从白区通过汀江这条红色经济大动脉辗转到长汀,在店头街等街市进行交易。店头街成为了红军重要的红色市场,为苏区军民提供了许多急需的物资,打破了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和另一条商业古街水东街一道为长汀赢得“红色小上海”的美誉。
店头街还记忆着陈云指导“签订劳动合同”的故事。1932年春,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机关设立在汀州镇水东街204号张家祠内。1933年6月,陈云以全总党团书记的身份,到汀州巡视工作,曾多次到此。在巡视中,他发现中央苏区的职工会过去虽然领导工人与雇主签订了许多劳动合同,但很多合同的条文都是照抄苏维埃政府的劳动法和省工会的斗争纲领,“大半是千篇一律,没有地方性,没有企业的特殊性,没有时间性”,显得很“呆板”,“不能适合当时企业的实际情形”。针对苏区过去签订合同的弊端,为指导企业采取切实措施,重新订立劳动合同,陈云对店头街汀州京果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他找到两个党员,详细地询问了企业的营业、利润情形,合同的实行情况,对订立新合同的意见和要求等,得知店铺进货渠道阻滞、上半年的生意有3个月的清淡期、雇主对工人的过高工资要求难以负担等情况。经过这个考察,陈云“对于企业情形和工人情绪有了大概的了解”,订立新的合同时就心中有数了。之后,陈云在汀州京果店接连召开了3次党的支部会议,认真听取每个党员工人的报告,并亲自找工人群众彻夜长谈,要求他们把“任何细小的怀疑与不满”都提出来讨论。在此基础上,陈云与党支部一起,提出了对工资、工作时间等方面的意见,大家“一致主张改订一个临时性的合同”。经过党员大会通过后,再分配党员到各店去宣传,征求工人们的意见,充分“考虑了群众的要求”,然后草拟出新的劳动合同条文。新的劳动合同条文产生后,即选举由党支部领导人、工会负责人、工人代表组成的签订合同的“五人委员会”,领导工人同汀州京果业各店老板签订合同。由于合同条文切合京果业的实际,普遍为雇主们所接受,劳动合同签订顺利进行。在陈云精心指导下签订的汀州京果业劳动合同,是中央苏区私营企业劳动合同的范例和标本。此后,在苏区各行业内普遍仿行、推广。这种劳动合同的签订,对于改善苏区企业的经营管理,推进根据地工商企业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