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17日,红二十五军从兴隆镇、单家集出发,兵分两路呈钳形向隆德县城挺进,北路部队由军长程子华和政委吴焕先率领,沿好水川东进,在红土路村宿营;南路部队则由副军长徐海东率领,沿沙塘川东进,直逼隆德县城。
隆德县城守军为国民党军刘宝堂第十一旅一个营和保安队100多人,其中,70余人扼守县城北面海拔2313米的制高点北象山。中午时分,南路红军先遣连与北象山守军接火,很快占领了北象山,随后,居高临下,以机枪掩护部队从北城墙开始攻城。下午2时许,南路红军攻破北城,守城部队出南门逃跑,红军占领县城,俘虏保安团团长李蔚然、张鹏飞、贾仁贵等人,缴获步枪30余枝。
下午6时左右,徐海东副军长接到侦察员报告,国民党毛炳文部乘汽车从静宁界石坡东进,马鸿宾部第三十五师出固原自北向东截堵,两股敌人距我军不足百里,即率南路部队撤离隆德县城,向北与在好水川扎营的主力部队会合。
红军在隆德县城短暂停留。如今,在固原市隆德县城里没有留存红军遗迹遗址,但在城关镇红崖村里则有。我们就到红崖村,寻找红二十五军先遣团团部遗址、红军标语墙。
红崖村已经成为古村旅游景区了,口号“千年隆德城,百年老巷子”。村里有一条200多米长的老巷子,走来古色古香,石台阶、石槽、门洞、老树、老戏台、老磨坊、枯井、土蜂窑子、砖雕照壁……,还有十几个农家乐院落。
穿行老巷子,在巷子的一角保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先遣团团部遗址”和一堵倒塌房屋的山墙,山墙上有五角星,还写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先遣团党委常委扩大会议遗址”,表明这里曾经是红二十五军到过的地方,但没有说明先遣团是那一个团(经过江口整编,当时红二十五军下辖第二二三、第二二五团和手枪团共3个团)。
天迅速地阴沉下来,暴雨将至,我们没有来得及去找红崖村里的红军标语墙。有资料说,标语墙上依稀可见红漆标语:“参加红军,北上抗日”“红军万岁”。
在副军长徐海东率领南路部队进占隆德县城的同时,程子华军长与吴焕先政委带领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从兴隆镇、单家集出发,沿西(安)兰(州)公路北侧东进,经火家堡子、姚杜家、上马嘴、毛李家、杨家河、串河、王三道于下午五点左右来到好水川,进入一个村落,得知此村名叫红土路,村中有一寺唤做伏龙寺,直称赞这里好名字好地方。
1935年8月17日,红二十五军进入距隆德县城北15里的好水川红土路村。伏龙寺位于好水川北面伏龙山的台坡上,始建于1892年,座北朝南,正北面建有太白殿,左右两侧是二郎殿和文昌殿,寺院东边建有三间禅房,后院是八卦转角楼。军部驻该村伏龙寺,军首长在东面的禅房里休息。当徐海东带领攻占隆德县城的部队来汇合后,军领导召开临时会议,做出了两项决议:一是鉴于敌情紧急,部队需尽快摆脱敌人,免陷重围;二是部队翻越六盘山后继续东进,为党中央和主力红军探路。
深夜一时左右,红二十五军先头部队经张银、水磨、蔡家湾,杨家店翻越六盘山。大部队于晨6时,在伏龙寺前集结后经由杨家店翻越六盘山东去。
离开隆德县城红崖村,我们去好水川红土路村,这里离隆德县城约15里,红二十五军翻越六盘山后驻留在此。
如今,红土路村伏龙寺已无存,其位置在村西的好水乡中心小学的院内。好水乡中心小学即红星小学。
在该小学院内,原伏龙寺中的百年龙柏树(1893年栽种)仍然枝繁叶茂。
由于之前红二十五军向南、向西、再向北,不停地变换行军方向,使得蒋介石一直不能判明红二十五军的战略意图,直到8月初,他才做出了相应部署。在8月10日发出的一封电报中,他声称:“查徐海东匪西窜原因在策应朱毛,我军应采取内线作战要领,先以优势兵力迅速解决徐匪,再行以全力回击朱毛。”电令薛岳、王均、于学忠、杨虎城等部,各抽调一部分兵力,“统归朱绍良负责统一指挥”,集中对付红二十五军,防止红二十五军向西走,与中央红军会师。可是实际上,红二十五军却声西击东,突然向东翻越了六盘山。
1935年8月18日凌晨,红二十五军翻越六盘山后,经过和尚铺向平凉方向开进。
徐海东在《星火燎原》中的《会师陕北》一文里对这一时期的记叙:部队边打边走。政委吴焕先同志在前头领着大队,我在后面指挥打敌人的追兵。从隆德转战到六盘山;从瓦亭到平凉,日夜行军。在白水镇打垮马鸿宾一个旅(消灭一个多营),在泾川消灭马开基带领的一个团,团长马开基被打死,活捉了四百多人。
对于蒋介石的命令,执行最积极的是驻扎在陇东的敌骑兵三十五师师长马鸿宾,他还记狠郭家河被徐海东击败的仇,制订出一个两面夹击、企图将红二十五军消灭在汭河与泾河之间的“泾川会战”计划。
红二十五军在翻越六盘山时,担任后卫的徐海东率领二二三团与敌马鸿宾骑兵三十五师侦察连相遇,将其大部歼灭。经审问俘虏,才知有敌三十五师重兵把守平凉城。根据敌情变化,红二十五军放弃原定向平凉开进的方向,转向平凉以北的塬上前进。(“塬”,指我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高地的周边陡,顶上较平坦。)
我们离开隆德县好水乡中心小学向东,走国道穿过六盘山隧道。海拔约2300米,应该是我们此行的最高海拔了。隧道有几公里长,隧道内的车辆几乎排满了双向道路,发动机声掩盖了一切,蔚为壮观!
出六盘山隧道,到达固原市泾源县萧关,这里已成为开放的景区。
红二十五军翻越六盘山后,迅速甩开了身后的追兵,准备伺机渡泾河去陕北,在平凉(今固原市原州区)西边的瓦亭,不期与马鸿宾第三十五师一〇五旅副旅长马应图率领的1500余人遭遇,经过激烈的战斗,红二十五军扼守萧关险要,将对手击退,接着继续向泾川的方向东进,并相继占领瓦亭、三关口、蒿店。
据马鸿宾部卡得云、马献文、马惇德1962年4月21日的《回忆座谈记录》所载,当红二十五军接近六盘山时,马鸿宾师长(当时在平凉)估计红军可能攻占平凉,因平凉兵力太少(只有一〇四旅二〇八团第一营),即令驻固原的一〇五旅副旅长马应图率两个步兵营、两个迫炮连和骑兵团的第一营(副营长卡得云),共1500人左右,由固原迅速增援平凉。当马率部行至瓦亭以南,突然和红军遭遇,发生战斗,打了一个下午,红军连续攻占了两个山头,马率部被迫退入瓦亭镇,凭藉城垣进行抵抗,晚上和平凉联系,电线已断。马副旅长考虑援军到迟,有丢掉平凉的危险,晚上即进行组织,计划从三关口突破,进至平凉。第二天黎明,骑兵作前,步兵在后,行至三关口和红军接触,红军主力当时已转向平凉北塬,后卫部队边打边退,也转向平凉北塬。下午,马率部队才赶到平凉。
萧关城、瓦亭城,可能是秦汉时期的同一座城。《史记正义》曰:萧关,今名陇山关,在原州平凉县界。(平凉县即今固原市原州区)。陇山关是唐代全国六个上关之一,据考证,也应在瓦亭附近。此外,萧关是西汉雄关;东汉时萧关之名湮没,却出现了瓦亭;到唐代,陇山关又成为关中北面第一关,因此,萧关、瓦亭、陇山关,三者一脉相承,似应指这一带狭长而险要的地形。
当年红军和马匪交战时,在马王沟山梁上“观战”的回族老人张彦吉说,一个团的马匪守着瓦亭城,红军来后一下子就把守在城墙上的马匪打跑了,马匪们脱掉上衣,光着膀子,拿着马刀嗷嗷叫着就向城墙反扑过去了,还是红军厉害,几枪就把跑在最前面的马匪打倒了。马匪的指挥官拿着枪逼着部下还向红军冲锋,虽然有骑兵,但还是很快被红军打跑了。
时至今日,红军瓦亭战马匪的故事依然在当地流传着。打跑了马匪,红军把周围的老百姓找回家,帮助他们重新安顿下来。回族青年何仲发等人看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于是毅然参加了红军。
在萧关景区对面的山顶上,烽火台依然清晰可见。
我们在萧关景区得知,这里离青石咀仅十多公里,便掉头向西去那里拍摄“红军长征青石咀战斗纪念碑”。因为去年我们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到达这里时,天已全黑,我们用车大灯照明,才勉强完成了拍摄。这次天气非常好,机会难得,我得补拍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