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缺乏照明电,为此,张协和为大礼堂正厅设计制作了3个直径达四尺(1.33米)的可装汽灯的大吊灯,以及舞厅用烛台吊灯和大量各式壁灯;并配制了留声机橱、台球、乒乓球台与几十种休闲娱乐设备。布置草图中表明,为装饰礼堂大厅两边的拱柱侧壁,他挑选了5种各有意义的英文字母为组合壁挂旗架,最终选用了现在人们参观时看见的以“V”字(英文“胜利”缩写)为托架,上插4面党旗的效果。为突出大会主席台上方悬挂的标题横辐,张协和与张鄂(鲁艺画家)提出了采用白色棉花将纸制字体垫起一定厚度的方法,使之显示出了立体效果。
军委供给部大灶伙食委员会致张协和捐赠50万边币的感谢函 572
张协和为延安中央幼儿园制作家具的图样
“多才多艺”、急公好义、助人为乐
张协和“多才多艺”(叶剑英同志语),除完成本职工作,还为边区建设出谋划策。他通过父亲的交通线,从西安向延安输送了印刷机、各种书籍、药品、种子、食品、奶牛、家具、戏装及文具等大量物资;参与筹备数届“边区工业展览会”、“边区卫生展览会”等多种大型活动;在中共中央文化补习学校、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修建训练班等处,教授农业种植、土木建筑、木器工艺、车辆制造、食品烹饪等课程。
1942年秋,张协和还兼任了西北土产公司(对内称土产贸易局)特产委员。
为支持延安戏剧演出,张协和通过刘仲秋先生募集了一些戏装与道具,并由父亲蒋自明增添了部分,一并转运延安,受到周恩来同志赞扬。他亲自为《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设计布景、道具及胡琴等,并细心指导施工制作;还为冼星海编排演出“黄河大合唱”制作提琴等乐器;并为中直机关各单位制作了大量文体用品与器材;为中央幼儿园与延安保育院制作了数百张小床、家具及多种大型娱乐玩具。他先后参与中央医院及阿洛夫大手术室、和平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的规划、设计、建设,并根据延安的物质条件,为其配套设计、组织加工制作了多种专用医疗设备、器械、家具用具等数百件。从普通药箱、用煤油灯照明的X光看片器到各类手术台、病床、自动洗手台、妇科检查台、麻醉桌、扁桃腺椅、包儿台等,到后来还有了各种玻璃药柜。这些努力使边区的医疗条件和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按中央秘书处1942年5月26日公布的《文化技术干部待遇条例》规定,张协和每月拿二十块大洋津贴,加上延安当时政策开放,允许个人利用工余时间参与各种经营活动并取得报酬,他便成了延安公职人员中经济收入高者之一。延安物质条件艰苦,每天享受小灶待遇的张协和看到普通食堂大灶伙食较差,便向军委后勤供给部总务科伙食委员会捐赠了50万边币,用于改善大家的伙食。1944年5月时,50万边币可买好马两匹,可见当时盛行官兵同甘共苦的理念。在同志过生日时,他常亲手制作西式奶油蛋糕,以表祝贺;也经常资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志,还会被大家“打土豪”请客聚餐,交流情感。
图书外借备忘录3
当年的延安军民崇尚学习,拥有当时旧中国按平均人口比例最多数量的学校及学员。由于物资匮乏,书籍与资料就更为稀少。由于他带到延安的存书较多且经常购书、订阅报刊,除了自己学习外还广为推介,这就产生了延安少有的私人图书馆。他义务兼任管理员,中、外各类文化人、高级干部、普通职工、包括家属有数百人都成为他“图书馆”的读者。为此,他还特别登记了外借图书的“备忘录 ”。
张协和捐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朱德总司令给中央管理局关于为八路军伤员配制假肢的信 Y46
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延安时期张协和制作的假肢实物 Y47
1946年为配合我军全面反攻,他加紧潜心研究义肢技术,(早在1943年他根据朱德总司令指示,仅用3个月就研制成能骑马走路的假肢,开创了我党的义肢业。1979年他将假肢和朱总司令亲笔信赠与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他参考马海德、宋庆龄为他购置的《截断与义肢》、《整形外科实地治疗学》、《假肢论丛》等多部英、日文原著,为从苏联治疗和新疆狱中归来的谢良等九位同志配制了具有不同功能的多种假肢,并历尽艰难岁月,将与此有关的设计图纸、参考资料、假肢实物、铁建模型、工作笔记等保存了下来。
延安撤退与《解放日报》及《解放日报——临时刊》的存世
1946年10月,胡宗南准备进攻延安。11月3日,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处理与保存密件的指示》:除重要文件“指定专人妥善携带”,一般文件“应即销毁”。延安各单位立即集中并销毁了上百万件资料文档。12月初,中央机关开始大规模疏散,中央印刷厂分别在子长县魏家岔、冯家岔建立分厂。1947年初, 印刷总厂迁至魏家岔,延安作为分厂,坚持《解放日报》的印刷。鲜为人知的是,为适应后方工作需要,1946年12月5日《解放日报》社并行编辑出版了竖字刊头的《解放日报——临时刊》,从12月5日发刊至1947年2月10日停刊,共发行了60期,形成了报刊史上罕有的同名双刊并行的特殊版式。这段被遗忘的重大事件应重新写进延安《解放日报》的正史。
已成为孤本的《解放日报——临时刊》 551-3
1947年3月11日,国民党开始对延安实施轰炸,延安随即进行总撤退。随中央后梯队撤退的张协和在这种危机情况下,用车拉、骡驮将4大箱整套《解放日报》,《解放日报——临时刊》等3000余件延安时期的各种历史资料与实物经陕、晋、冀运至山东解放区,最后带到北京。
现在我们见到的《解放日报》(1941.5.16.—1947.3.27)影印合订本12册,就是1954年由中共中央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范离(延安撤退时任后梯队司令员)以张协和保存的《解放日报》为主并少量补配后由人民出版社影印的,其成为后人研究、了解延安时期政治、经济及军事活动的官方重要史料。这些史料的留存为我们研究边区早期“新民主主义”经济条件下的“一国两制”实践提供了实据。
这些文物从不同视角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完整、立体、鲜活、繁荣的陕甘宁边区社会生态,也为业者及史学家提供了深入研读边区发展建设的难得史料。十多年边区建设的成功实践,对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方略定可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当前我党我国继往开来走向新时期之际,我们借此文一为全面传承延安精神,让人们了解那片培育人民共和国摇篮的陕甘宁边区如何诞生了新中国的雏形。二为纪念曾经在那片土地上艰苦奋斗的先辈们,人民共和国会永远记住他们的。三为让人们了解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都是什么样的人。
附:张协和同志生平(中组部审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