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绵绵不绝传承了五千年,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的独有特色的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人们习惯上简称“国学”。世界上曾有四大古代文明,即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但其他三大文明都已中途失落。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像长江、黄河一样,浩浩荡荡,流播至今。一种文化,其价值,其真理含量。与其流传的时间成正比。世界上只有一种文明流播至今五千年。说明这种文明是真理含量最高的文明,也是价值最高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生命力和征服力最为旺盛强大的文化。这不是我们的自吹自擂,而是历史变迁的铁证如山。如果说人类历史有什么奇迹的话,煌煌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就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莫大奇迹。
上个世纪“五四”时代,有人喊出“汉字不死,民族必亡”的狠话。到了信息化的今天,汉字打字上网,只用25个键,比英文、法文、德文和俄文还少一两个键,其快捷方便远胜任何拼音文字。有人说这是老树新花,其实这中华传统文化万古长春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着光辉的以往,还必定有着更加辉煌的未来。世界一体化是当今和未来历史进程的大趋势,不可逆转。欧盟、东盟正在进行经济一体化,未来的世界还将推进政治一体化,文化一体化。因此有哲人说,未来世界文化一体化,中华文化最有优势成为地球村的主流文化。现今孔子学院,孔子讲堂遍世界年,总数已逾两千所,或者就是这一历史进程的先声。
1987年,数十位诺奖获得者聚集巴黎,探讨未来世界的出路。最后发表声明称:要解决人类21世纪的问题,只有向东方的孔子那里求智慧。因此国学从国外热到国内,又从下层热到上层。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旗帜,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基因。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国宝多多,北京故宫,万里长城,七大古都,咸阳兵马俑,都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但说到底,他们只是几处景点和文物而已,只是中国文化大观园里几朵小花。而煌煌传承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方是中华民族万古皆春的百花园。离开长江、黄河,中华民族就无处存身。离开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也便无法图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之,中华传统文化,理应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莫大国宝,成为每个中华儿女的莫大骄傲,是我们至圣至尊的文化偶像。
无庸讳言,自鸦片战争以降,国势日弱,曾经独尊的中华文化也顿失强势。至今与欧美文化相较,依然属于弱势文化。北京大学有几位教授建议中央,要尽快拉大与欧美文化的区别,此言有理。我国曾是举世称颂的礼仪之邦,历来推行以德修身,以孝悌齐家,以礼乐治国,以仁爱忠信平天下。如能将此传世的中华文化去伪存真,发扬光大,我们的文化,自然就与欧美文化洞若观火了。以此育民兴邦,我们的社会主义就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了。
我党近年曾提出“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战略,但应明白,首要“大繁荣,大发展”的当是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从速凸显自己的文化优势,方能与西方文化一较雌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在世界发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不是靠硬实力,而是靠软实力,而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是一切国家、民族乃至是个人的形象之本。而没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就很难具有对别种文化的同化力和征服力。
国外学习中华文化,在大学办的叫“孔子学院”,在中学办的叫“孔子讲堂”,皆冠以孔子之名。他们把中华文化混同为儒家文化了,这是严重误解。从汉代开始,儒、道合流,历史所称的“文景盛世”,就是杂揉儒、道治世的结果。唐宗室姓李,以老子为祖,又有多位皇帝礼佛,故杂用儒,释、道治世,于是缔造了超强的唐朝。所以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的儒、释、道融汇文化。例如我们常用常见的“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无为而治”“有为有弗为”都是道家语录。而“大千世界”“慈悲为怀”“一尘不染”“浴火重生”,又都是佛家常用之语。当代国语大师南怀瑾比称儒家为“粮食店”,比称道家为“药店”,比称佛家为“百货店”。治国理世,有此三店,则举世温饱无忧,日用不愁,有病可医,自然就会社会祥和,国泰民安。三家优势互融互补,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自然就少了片面性,也就少了不“左”就“右”的偏激。
所以从历史上看,治国者用否中华传统文化,后果区别是明显的。我这里仅举两个对比。一个是秦、汉对比。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不可谓不强势。但他“焚书坑儒”,只想求仙,原想家传万世,结果二世而亡,享国不足十四年。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它是外用儒术,内行黄老),结果享国四百二十六年。二是元、清对比。元朝疆土直达亚洲西端和阿拉伯世界,国势不可谓不强,但“一代天骄”们不许皇族读“汉儿书”,又将汉人分为十等:“八丐、九儒、十娼“。儒学地位比乞丐还低个等级,结果享国不足百年。而满清同样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康熙朝编辑《康熙字典》,乾隆朝集成《四库全书》,于是缔造出康乾盛世。那时候的中国,绝对是世界天字第一号超级大国,比今天的美国还要牛多多!即使晚清有同治之夭与慈禧之昏,还享国近三百年。这两个对比,发人深省着多矣!
中国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晚年曾多次叹惋。说: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历史这么久,大学上千所。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呢?这就是刺痛国人神经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