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沂蒙老区表示,这次来沂蒙就是看望老区人民,重温沂蒙精神。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
正值八一建军节之际,安徽师范大学的由十八名大学生组成的团队整理出一份三万余字的《沂蒙访谈实录》。访谈录的主人公有沂蒙红嫂、有老党员、有沂蒙山区平平凡凡的百姓。
安徽师范大学的十八名大学生于七月初来到马牧池乡和孟良崮,他们深入农村、来到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开展了三天的调研访谈活动,同时派发关于调研沂蒙历史与沂蒙精神的三百余份调查问卷,调研对象涉及学生、老师、商户、农民等等。通过倾听老人口述老区历史,记录普通百姓的岁月记忆与生活愿景,感悟沂蒙山区乡民最朴实的中国梦想,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的实践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感悟民生、铭记历史。
经过前期在学校通过网络、书本资料的收集、以及致电沂蒙山区相关部门,此团队做了精心的准备,他们努力克服南北语言的障碍,与当地村民交流时,反复询问,仔细倾听,一笔一划记录。采访结束后在一遍一遍的回放录音中进行再次整理,经过了队员仔细的录音核对与汇总,这份三万余字访谈实录已现雏形。团队队长周成学在札记中写道:“当初想到这个点子,是来源于一个私人问题,曾祖母的突然去世,让我心慌了许久,对历史的记忆会随着老一辈人的老去而消亡。历史是口耳相传的。沂蒙老区这个红色革命老区的记忆如果老去,损失的不只是一个老人的人生往事,还有国家与民族抗战的记忆。”
访革命老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建党节之际,团队在马牧池乡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来到东辛庄村的“红色堡垒户”王换于家,采访了沂蒙山区103岁红嫂张淑贞,再现了战争年代沂蒙妇女舍生忘死、抚育革命后代、为八路军备军粮、缝军衣、做军鞋,竭尽全力为战士后方扫清障碍的往事。此外,团队还对“红嫂第一人”明德英的孙女进行了采访。红嫂是沂蒙山区的特殊印记,平凡妇女创造出的红嫂精神与母亲情怀闪现在沂蒙大山的每个角落,同时也在感动和激励着全国人民。
团队分组下村进行访谈,有参与过战争的老兵、有抗战时期的民兵、有红嫂的后人,他们通过口述抗日战争时期,揭露日本在沂蒙山区烧杀掳掠、糟蹋百姓的暴行,痛斥土匪恶霸与汉奸,述说群众奋勇支前,帮助八路军赢得抗战胜利的军民鱼水之情。当过兵打过仗的老党员李现荣爷爷感叹抗战打仗时马不停蹄,长年累月在外打仗的艰苦岁月。妇女们夜以继日地缝衣服鞋帽、烙煎饼,有的还被日本兵发现而被杀害。记得有位奶奶说:“就算整天吃糠咽菜的,也不愿打仗。一打仗,庄户人家肯定没好事,真遭罪啊。”战争年代,沂蒙山百姓的付出不可估量,同时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历史在与于传承,就如一位乡民所说:“这段历史我听俺老一辈讲的,如果我不传给你们,说给你们听,你们也不会知道。”
访沂蒙百姓,谈今非昔比听民声
沂蒙山区,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般贫穷与落后。在谈到老区村民时,队员们一致认为沂蒙山的村民非常淳朴、热情与好客。每到一家,被采访的村民便招待他们茶水、热情的留他们吃饭。虽然没在村民家吃过一顿饭,但是沂蒙山人的品质已经深深感染了他们。团队副队长周欣怡在微博里写道:“欢迎姑娘们汉子们到山东来,饭菜很实在。老乡都热情,水土还不坏。红嫂遍地是,聊天很精彩。我要爱上山东这片热土了。”
团队队员在家家户户采访中,老人们会感叹当年生活的艰难,饥荒时就吃树叶,孩子多了就送人;还有位奶奶说起当年大户人家找童男童女殉葬,穷人家连芦席都没有;大跃进时家里连做饭的锅也没有。回忆起当时的贫穷,老人们唏嘘不已,有的老人会激动地哭出来。但他们都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他们不奢求别的,吃穿不愁,儿孙满堂便是他们莫大的满足。
老党员王俊兰说:“孩子们对我都很好,逢年过节也有领导来看我,国家拿着俺不孬啊。”
其间也有无奈与苦恼,一位年轻时去过西南剿匪的老兵苦于半个世纪没有被证明身份。他会一直等,等到国家能承认他当兵身份的那一天。
有两位老人的对话中充满的是乐观与期许。“俺这么大岁数,快下地的人了”,“俺才不下地呢,这才奔了小康,我还等着看世纪”。
和平年代的沂蒙山区,从抗战岁月、艰苦岁月里走过来的人,脸上洋溢的是灿烂地笑,心里展开的是满心的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