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达拉河谷、白龙江畔,到处经幡猎猎,万木青翠。
在结束了当年红军进入甘肃境内第一村——高吉村(俄界)的参观考察后,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重走川甘陕长征路的28名队员顺南北方向的达拉河谷而下,沿着当年红军在迭部的足迹继续向前。
出高吉村(俄界)沿达拉河下行15公里许,在左侧一块较为平坦的谷地上,我们望见到一座金碧辉煌的藏传佛教寺院——勾吉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地群众对寺院进行翻修时,从落满尘埃的房梁上发现了一包纸。后来,经专家鉴定,说明红军在该寺院曾召开过一次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主要研究了红军进入甘肃后的粮食筹集问题。至今,在迭部县文管所,还保留着一枚长征时期的财政印章,算是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由于时间关系,这次我们没有在勾吉寺停留。半个小时后,我们顺利经过了当年红军走过的尼傲藏寨、号称“迭部小三峡”的尼傲峡。峡谷中江水由高向低奔腾、翻滚、咆哮。红军线头不对到此时,峡谷中仅有的一座小木桥已拆除,管辖此地的卓尼土司杨积庆密令修复木桥。随即,20多名当地藏族群众帮助红军修复桥梁,使得红军将士顺利过峡。为感谢藏民,红军当年赠送了这个藏寨一批枪支弹药。
经过哈岗湾,我们很快抵达了旺藏乡。大巴车刚在乡政府门口路边停稳,等候已久的乡党委书记年周一行就赶紧上前来为我们每一位考察队员送上了洁白的哈达和矿泉水。全体队员和两名司机格外惊喜,藏族干部群众的热情好客,让大家在重走川甘陕长征路上享受到了高规格的礼遇和接待。
旺藏乡的得名源于这里的一座喇嘛寺院——旺藏寺,这是迭部县境内最大的佛教中心。早年,林伯渠的日记中提到,1935年9月14日,红军达到这里。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迭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同意毛泽东提出的行动方针,改变原川陕甘计划,“打通国际联系,首先到苏联边界,创造一个根据地,再向东发展。”会议还采纳了彭德怀的建议,决定将北上红军改编为中央红军陕甘支队。 9月13日,陕甘支队八千人离开俄界,沿白龙江右岸向岷山要隘腊子口前进, 15日红军到达旺藏寺。一军团住进旺藏村,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住在旺藏寺,主席住在该村一家普通小院的木楼上,并在这里向红四军团下达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
解放前,旺藏寺属于卓尼杨积庆土司管辖。当年,这个寺院有阿姑(即和尚)400多人,寺院内花木繁盛,清静幽雅。那时,许多红军就住在寺院内的经堂、厢房里,并在这一带休整待命。期间,红军在附近的岩石上、门板上和墙壁上留下了不少标语,其中,大部分是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主张民族自治的。
前来迎接我们的还有老朋友桑吉以及茨日那村村长。茨日那村距离迭部县城40公里,有50余户人家。这是一个典型的藏族山寨,如今在新农村建设中,修建了红色文化广场,建起了红军文化艺术墙,成为远近有名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村。
在茨日那村白龙江上,飞架着三座桥梁,都叫“红军桥”。其中,最早的“红军桥”是伸臂式木桥,当地藏民叫“神仙桥”。此桥连接白龙江南北两岸,毛主席与中央直属纵队警卫人员就是通过这座惊险的木桥,翻阅海拔4000多米的几座高山,踏破中年积雪,抵达腊子口,与红军大部队会合的。
考察了“红军桥”后,桑吉将我们带到了他的红色之家。桑吉不是一个简单的藏民,而是毛主席长征居室的主人。20多年来,他继承了爷爷、父亲的红色房屋,并精心守护和管理着毛主席长征居室。我第三次来到桑吉家,感受最深的就是毛主席和红军队伍离开茨日那村快80年了,至今这处红色居室依然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接待着来自军内外、国内外的参观者。
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考察队员们缓缓步入当年毛主席在茨日那村的居室。桑吉夫妇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大院,端来青稞酒让大家品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