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必然追求民主,追求民主就是爱国。这是因为国家的兴衰存亡,最终都与民众命运悠切相关,所以爱国的实质就是爱民,民主的实质就是爱国。爱国性是建立在民主性基础上,从国家利益高度来体现爱民的思想本质。这就是李公朴民主思想的第三个显著特征。
5. 关于理论性。理论性是指某种思想、观念、论点领先于其涵盖领域的实践,经过形成条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浅入深等六大思维程序,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使之产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升华,形成并证明能深刻地揭示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观点、论点甚至学说,来启迪、引导、指导人们对某种客观事物深化认识、提高觉悟、付诸行动,从而创造新生事物的某种思想的理论特性。“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领袖的一句名言,它诠释了理论对于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尽管不仅在革命领域。
李公朴民主思想的理论性是不容置疑的。他一生所作的无数演讲、通讯、杂感、撰写的文章和出版的书籍,都是针对中外社会中人们尚未认识或者认识较为肤浅的事物,将纷繁复杂的社会想象及其认识,进行上述六大程序的思考分析、加工提炼,将错误认识纠正为正确认识,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用以指导自己和大众“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这样的“革命行动”。
理论性又与系统性相辅相成。理论性必然包含系统性,系统性又充分体现理论性。一种理论观点,假如都是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东扯葫芦西扯瓢,既形不成系统,又谈不上深度;没有深度也就不是理论,充其量只是只能治标不治本的观点看法而已。一般民众对于某一事物,有时也会阐发一些观点和看法,甚至具有一定个性。但往往是单一思维的产物,是针对事物某一角度的片面认识,因而是似是而非的。这就不能称其为理论。而李公朴的民主思想具有形成系列的丰富内涵,其内涵的外延即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相互论证,具有揭示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并指导实践的理论深度。因此其系统性证明了其理论性,其理论性又包含了系统性。这就是李公朴民主思想的理论性特征。
6. 关于实践性。实践性是指某种理论的实用价值。即某种理论对于指导其所涵盖领域的实践,所具有的指导意义上的使用价值。李公朴强调“我们不要仅作一个空谈理论的政治家,必须作一个有实践活动的革命家”(《致民大同学的公开信》);哲人说过,理论即使再高深莫测,犹如阳春白雪,却并不把它付诸实践,就一定和者盖寡,成为空中楼阁;有一句运用哲人思想的现代名言叫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的就是实践性对于理论正确与否的验证作用。也就是说:没有实践性的理论是毫无意义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又是错误的。那么,李公朴的民主思想理论对于推进中国社会的民主政治是否有用呢?究竟是不是真理呢?这从李公朴一生运用其理论,指导自己和民众所进行的全部社会实践中,或者从“李公朴时代”到今天的时代,中国社会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轨迹中,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个思想理论对于中国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实践及其推动,是完全有用的,因而是十分正确的。当然,这个实践检验,并非仅指李公朴个人社会实践的检验;这个真理指导,也非仅指李公朴一人民主思想的真理指导。而是经过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实践,依据了包括李公朴民主思想在内的社会民主思想体系的指导。
实践性又同真理性不可分割。实践性检验真理性,真理性离不开实践性。今天,中国人民终于在包括李公朴民主思想在内的真理思想体系指导下,经过了自他以来60年的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社会实践,普遍开始认识到民主这个事物对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作用,一场新时代意义的民主“革命”或曰民主建设浪潮已经风起云涌于中华大地。这就是包括李公朴贡献在内的民主思想体系实践性及其真理性所带来的巨大历史效应。
五、结论:中国政治改革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李公朴民主思想体系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由一个追求真理的知识型社会平民,倾其毕生精力乃至生命,把个人追求完全融入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追求,而形成的同鲁迅思想一样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呈现民主性、先驱性、革命性、爱国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鲜明个性特征于一体的国家和民族政治改革的宝贵精神财富。研究、继承和发挥这个精神财富的本质特征和巨大作用,对于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大业,构建现代化和谐社会,具有社会发展层面上的重大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6年3月初稿,7~10月修改,11月改定)
参考文献: 《李公朴文选》复印件 《李公朴传》 周天度、孙彩霞,群言出版社,2002年8月 《伟大的民主战士李公朴》 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6年7月 《李公朴的故事》 江建文、杨斌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该文曾获常州市社科资助课题和优秀成果、民盟江苏省委优秀成果、常州市优秀统战研究成果,编入大地出版社《公朴颂》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