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的哈达铺,是红军走出藏区,进入甘肃的第一个回汉聚居比较集中的镇子,语言一样,使红军战士在生活上感到非常方便。哈达铺商业活跃,信息较为畅通,人口密集,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由于交通不便,物产运不出去,物资非常充足、东西十分便宜。
到达哈达铺后,红军把搞好各民族的关系、做好民族工作作为同军事、政治活动同等重要的工作来开展。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极为尊重回族群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回族群众有着围绕清真寺相对集中聚居的习惯。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经常同当地回族阿訇及宗教界人士促膝攀谈,还专门邀请少数民族代表召开座谈会,有时还会特备清真餐和回族群众一起会餐。党中央和红军指战员以及普通士兵经常深入当地回族群众家中,访贫问苦。在深入了解了回族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宗教信仰后,中央领导高瞻远瞩,根据当地回族人民的习俗和禁忌,与清真寺阿訇、乡老、信教群众一起商讨制定了我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回族的民族政策《回民地区守则》。
红军在哈达铺休整期间,回族群众纷纷自愿募捐粮草数万斤,盐2000斤,其他物资无计。 红军北上后,当地反动武装向新建的哈达铺苏维埃政权进行了疯狂反扑,始建于清朝末年的哈达铺清真寺也因回族群众对红军的帮助而被焚毁,直到抗战结束后才得以简单重建。“文革”期间,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哈达铺清真寺再次被毁。1978年改革开放后,哈达铺回族群众又在原址集资修建了清真寺,清真寺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其中,礼拜殿1座、面积80平方米,水房4间、80平方米,教职人员住房120平方米,办公用房45平方米,寺内书屋30平方米,红色展室30平方米。有信教群众320多人。1995年,哈达铺清真寺由当地民宗部门正式申报登记。 改革开放后,哈达铺回族群众一直保持着爱国爱教、和谐相处、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在红色旅游开发和城镇化建设当中,积极配合政府决策和建设规划,在土地流转、征用及拆迁建设中一直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尤其在近年来,哈达铺回族群众以自己的传统优势,在畜牧、贩运、餐饮、药材加工等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多年来,哈达铺一直受到中央和省市的高度重视。曾先后被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10年 9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一行参观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参观期间,李源潮为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题了词,并提出了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殷切期望。2012年4月29日,甘肃省委书记率领十二届省委常委会班子成员到哈达铺参观学习,并在哈达铺召开了十二届省委第一次常委会议。
哈达铺清真寺现规划建设红色展室1个,历史文物数件,“寺内书屋”1个,有兼职讲解员1名。2011年,被当地民宗部门纳入“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示范场所。2012年9月18日市民宗委报请省宗教局、市政府批准,在哈达铺清真寺设立“和谐厅”一座,同时将哈达铺清真寺纳入哈达铺长征纪念馆参观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