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三过文市;红军亭;确立长征民族政策
我们跟随中央红军长征的脚步,从灌阳县水车乡向西南回归[S303]省道,到文市镇。
行驶路线:从水车乡修睦村沿[X142]乡道往西南方向,行驶到[S303]省道,即到文市镇。参考路线如下(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地名之间的数字km是两地之间行驶的大约公里数):
水车乡修睦村[X142]10km→文市镇([S303]省道路口)
红军多次经过文市,其中长征时两次经过文市。
1931年1月5日凌晨,红七军在前委书记邓小平、总指挥李明瑞和军长张云逸的率领下,经过全州整顿(全军兵力为2个师、3个团、1个特务营和1个教导大队),北上进驻文市一带,红七军司令部设立在文市镇王道村,旧址现保存完好。红七军驻陈家坪、王道、勒塘村一带,部队把村里上下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驻地张贴布告,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宗旨,号召贫苦农民团结起来,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土地革命。红军说话和气,买卖公平,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他们称老百姓为“同志”,叫老百姓不要怕。当地老百姓送菜给红军,红军要付钱,如果老百姓不要钱,红军就不要老百姓的菜。宿营时天气寒冷,红七军一些指战员穿着单衣短裤,晚上三、五个人同盖一床旧毯子露宿村头,没有去打扰群众。
红军长征足迹:
1934年9月2日,红军长征先遣部队第六军团9000多人,在中央代表、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和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等率领下,由湖南道县经湘桂交界之清水关进入灌阳文市五里坪一带,9月3日清早,红六军团向文市挺进。红军侦察员进入国民党巨望乡公所,抓住了正在书写污蔑红军标语的乡长文诗安(后押到全州处决),当场击毙了正在逃跑的地主蒋保德。驻守在文市渡口的桂军民团被突然而至的红军吓跑,桂军刚架好的浮桥来不及拆毁。红六军团进占文市。
红六军团占领文市后,其主力随即渡过灌江,往全州方向急进,同时,为掩护主力继续西进,留下第五十团一个营和第五十三团在文市镇的灌江两岸布防,阻击尾追之敌。3日下午3时许,桂军第十九师师长周祖晃率五十五、五十六两个团追至文市的灌江东岸,向红军阵地发起攻击。据守东岸的红五十团一个营与尾追之敌展开激战。激战半日,红五十团打垮敌军多次进攻后,遂撤至西岸,破坏浮桥,与红五十三团一起凭河继续阻击。此时,桂军出动飞机轰炸红军阵地,而桂军第五十六团企图从上游渡河迂回截击红军,遭红军迎头痛击,慌忙后退。在激烈的战斗中,红军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团长刘式楷、政治部主任不幸阵亡,红军伤亡100多人,但将桂军阻拦在灌江的东岸,为红六军团主力抢渡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晚上9时许,红六军团后卫部队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遂撤出战斗,往全州石塘圩方向追赶主力。桂军恐受埋伏,当晚不敢衔尾追击,直至第二天上午,才进至河西。此时,红军已开始涉渡湘江。
1934年11月25日凌晨,中央红军第一、五军团和中央军委第一纵队从永安关进入文市;第三、八、九军团和中央军委第二纵队从雷口关进入水车。
文市镇人民政府驻文市圩,坐落在灌江河畔东西两岸平地。文市圩历史悠久,原名文村,后湖南、江西商人在灌江东岸经商,当时分东岸街、西岸街,又因东岸街商人增多,逐渐发展成圩,故名文市。
见证了红军历程的灌江水流淌着,宽约百余米,平静的江面让人错觉可以涉渡或泅渡,但即使是在比较开阔的渡口,其水深和流速都不易下水过河,需船渡。为过渡行人候船歇息而在文市镇大桥东、西桥头都建有亭子(东岸亭、西岸亭),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石结构,4根石柱承挑4根大梁,歇山顶,盖小青瓦,亭顶四角飞檐陡翘,正脊竖立葫芦,两端两条龙相对而立,亭内地面铺以长形、方形石料,亭子基脚为大四方石料,护有岸坡、阶梯、水埠。亭子造形、装饰古雅,富有地方特点,解放后称为红军亭。
红军多次路过文市,红六军团第五十、五十三团曾沿河岸与桂军激战,中央红军红星(军委)纵队曾在此渡河。
红军亭内的简介:红军亭,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渡江过往行人避雨、纳凉、候船歇息而建,亭为木石结构,高5.4米,宽6.4米。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由湘入桂经过文市,9月3日清晨红六军团到达文市镇并占领此亭,驻守在渡口的民团被突然而至的红军吓得抱头鼠窜,连刚架好的浮桥也来不及拆毁。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渡口,随即渡过浮桥。为了阻击国民党桂军的尾追,红六军团五十团一个营和第五十三团在灌江的东西两岸布防。下午3时许,桂军第十九师师长周祖晃率领第五十五、五十六团追至文市灌江东岸,向红军发起攻击。五十团团长刘式楷率所部一个营在磨头山高地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在激烈的战斗中,刘团长不幸牺牲。五十团撤至河西,破坏浮桥,与红五十三团一起凭河继续阻击敌人。敌人占领磨头山高地后,出动飞机、大炮轰击我阵地,企图从上游渡河。红军迎头痛击,将一排排敌人击倒在江中,此渡江战役虽付出了重大代价,伤亡100多人,终将敌人阻击在灌江东岸,顺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抢渡灌江文市渡口,1980年5月县人民政府将此亭改称为“红军亭”,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于1982年、2004年两次拨专款进行维修。
亭子临江的一面,沿岸斜坡砌有料石阶梯延伸至水埠。据说,红军亭下的河边是当年陈云和红军指战员洗脚的地方。
中央红军到达文市时,总政治部驻扎在文市镇玉溪村祠堂,在这里发生了一件引起红军重视长征途中少数民族政策和工作的事情。
从1931年开始,在桂北一带,不堪国民党当局压迫的瑶族群众频频举事,发动起义,强盛时的队伍达到数万人,曾经包围了灌阳县县城,波及广西的全州、兴安、龙胜、义宁、三江、永福、阳朔、平乐、荔蒲、蒙山和湖南省的江永、江华等县。但由于政治上的局限性和组织领导、武器装备等诸多限制,瑶民起义几起几落。起义主要组织者是凤福山、凤福林。1933年2月19日,凤福林在全州监狱被国民党政府杀害,凤福山继续领导起义队伍。
灌阳县档案局文名江的文章介绍,1934年11月28日,红军总政治部驻扎在灌阳文市镇玉溪村后,来了一个在红军战士们看来穿着非常奇特的人(据查:此人系1934年“桂北瑶民起义大总统”凤福山派去联系红军一起反对民族压迫的特使凤永大),这人来到接待处,一进门就深深作了个揖,看到小通信员倒茶,连声喊“红军大人”,神情非常恭敬,坐下喝茶以后,他开始说明来意:“听说红军大人来打富济贫,替天说道,我们瑶家兄弟非常喜欢,我们瑶王让我送一道公文来,愿同你们联合,你们是红家,我们也是红家,大家都是一家人。”说完掏出一封黄纸朱字的信,信上开头一行大字是“奉天承运瑶王致红军兄弟”。下面的内容,大概是说时代不好,奸贼当道,百姓遭劫,十二姓瑶家受尽了汉汉官、财主的压迫,请求红军帮助解救我们,文字是汉文,词句多土话,后面还有许多符咒。接待处同志按照一般群众来访的相关规定热情招待了这个瑶民,请他吃了一顿饭,并写了一封回信,表示红军愿意和他们联合,还送了一担粮食和衣服给他,临走,这个瑶民又作了无数个揖。
当这件事上报后,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政治部主任王家祥和代主任李富春为此专门组织召开了相关会议,针对红军战士对民族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以及我党民族政策的严肃性知之甚少,讨论并拟定了《关于党在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并于第二天在《红星报》上刊登,同时会上还制定了在瑶民中吸收先进分子入党,并在瑶族群众中进行必要的与可能的共产主义教育的方针。
红军领导接见了“桂北瑶民起义大总统”凤福山派去与红军联系一起打击土豪劣绅、军阀官僚的特使,随后下达了《关于瑶苗民族工作中的原则指示》到各军团,阐述了执行正确民族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该指示成为我党民族政策的重要蓝本,玉溪村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发祥地之一永载史册!
我在文市镇打听到玉溪村怎么走,红军总政治部玉溪村祠堂旧址还在不在?连着问了几位路人,没有结果。我判断这可能是“非著名”景点,担心“扑空”,就没有再深一步寻访。回到北京后,我还想着红军总政治部玉溪村祠堂旧址,结果在灌阳县政府网站上,还真是找到了近年发布的资料。玉溪村祠堂挂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瑶苗民族政策确定遗址”,看来,遗址还是留存下来了。
玉溪村祠堂里还展示了一些史料,其中就有红军总政治部于1934年11月29日下发的《关于瑶苗民族工作中的原则指示》具体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