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钟屋村)是“长征零公里处”所在地,也被称为“红军长征第一村”。
《中国党史大事年表》记载:中央红军“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出发,向红二、六军团所在地的湘西进军,开始长征”。1934年8月30日中央局宣传部《关于拥护红军北上抗日先锋队的报告大纲》写道:“红军北上抗日先锋队于7月15日出发,途经永安、大田、尤溪、水口、白沙、福州……”。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写的《今日长征路图集》(2006年出版)一书,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途经路线属于长征线路之一。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长征是“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长汀县钟屋村)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北道路的尽头(吴旗县吴起镇)为止”。
不到“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村(原名钟屋村),就没有到长征路程最远的起点。我们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一定要从中复村开始!
行驶路线:总装老兵长征支队是从江西瑞金到福建长汀中复村的。从瑞金去中复村,可以走G76厦蓉高速路(也是G25高速路),也可以走G319国道。我们为了节省时间,选择走高速路,参考路线如下:(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下画杠数字是行驶的大约公里数)
瑞金[G206]向东北(经过叶坪)约3km→上[G76厦蓉高速]瑞金东入口约54km→河田出口3km→右转上[G319]17km→中复村
注意看公路的路标指示“中复村”。
在中复村里没有路标、指示牌指引,我们寻找“长征零公里处”的位置是向村民打听“观寿公祠”——在村里的主街道大约中部右转,从一个不起眼的小街道右转。
行驶到观寿公祠,祠堂前是一条水泥路。
这条水泥路连着村里两层楼的陈列馆,陈列馆前可以停车。陈列馆的横匾题写“長征从這里開始”。
“长征零公里处”石碑就在观寿公祠前、水泥路的路边。石碑上镌刻的红色字是“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 零公里处”。红九军团即红军长征路途最远的军团。
我们的车就在“长征零公里处”石碑旁拍照,证明我们重走长征路是从这里开始的!
背景资料:(迈出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步)红九军团长征足迹——
红九军团成立于1933年10月28日。它由第三、第十四师和独立第一、第二团组成的,隶属于红一方面军。军团成立时,中革军委任命罗炳辉为军团长,蔡树藩为政治委员(1935年2月何长工接任),张翼为参谋长(郭天民接任),李涛为政治部主任。
1934年5月,红九军团因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伤亡过大,第十四师番号被撤销,该师所属部队分别编入第三师和红三、红五军团。
7月,红九军团奉命护送由红七军团组成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东进过闽江。
1934年9月30日上午,红九军团在钟屋村(后改名中复村)观寿公祠堂门前大草坪上,召开告别群众大会。当天下午3时,红九军团兵分两路,开始向西战略转移。
9月29日,张闻天在《红色中华》上发表了题为《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署名社论,发出红军战略转移的暗示。因此,红九军团从福建长汀起步转移与中央暗示发出转移信号几乎是同步的。
10月3日,红九军团两路汇合到达汀州城后,休整了4天。
10月6日傍晚,红九军团从汀州城西移,于7日凌晨4时左右抵兆征县古城(今长汀县古城镇)宿营;入夜,部队继续西移,从古城镇至瑞金走了30里,当晚8时许到达红都瑞金。
10月8日白天红九军团在瑞金休息,黄昏从瑞金夜行军,于次日拂晓抵武阳。当天,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从中央开会回来,中革军委已决定将粤赣军区主力红二十二师及于都补充的第一团均拨给红九军团建制。这样,红九军团共下辖第三师、第十四师和第二十二师共3个师,全军共有11538人。
10月10日晨,红九军团全军南移至会昌朱子坝、狮子坝一线。
10月11日,红九军团折向会昌西北面的猪栏埠(珠兰埠),在此休整5天。
10月12日,江西军区命令于都补充第一团1500人归红九军团建制,并且在会昌扩红。
10月16日下午4时许,,红九军团军团部和第三师共七千余人着新军装、佩红五星,在群众的热烈欢送下,从珠兰埠出发,走过贡水河上的浮桥,经庄埠抵达靖石(1954年划归于都县),于当晚从渔翁埠等地渡过濂江(安远河),向于都、安远交界处挺进。红二十二师(4521人)则是从站塘李官山出发,于下午2时抵达会昌城领新冬装。
10月17日凌晨,红二十二师从会昌城出发,经右水、高排抵达安远天心。
10月20日,红九军团主力和红二十二师在安远龙布会合,待命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
因此,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是福建长汀钟屋村(中复村),集结地是长汀古城,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出发地是江西会昌。
11月中旬,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后进入湘南地区,红二十二师因减员严重被撤销番号,其所属部队分别编入第三师和红一、红五军团。
1935年2月,根据中革军委颁布的《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红九军团缩编为第七、八、九3个团。
3月,红九军团未能随中央红军主力南渡乌江,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进入云南后,红九军团大力扩红,并于5月6日单独从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对于红九军团的特殊功绩,中革军委给予高度赞扬,被周恩来称其为“战略轻骑兵”。
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1935年7月2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对一、四方面军组织番号和干部任免作相应的调整,其中九军团改为第三十二军,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民。
1935年8月,红一、四方面军统一编为左路军、右路军。其中左路军由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主要由四方面军的部队组成,一方面军的第五军(即五军团)、第三十二军(即九军团)也编在其中。走出草地后,右路军没有能够随中央红军北上。
1936年6月3日,第三十二军(九军团)在理化县(今四川理塘)甲洼同红六军团会师。
7月2日,根据中央电令,红二、六军团在四川甘孜组成红二方面军,第三十二军(九军团)编入红二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22日,第三十二军(九军团)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部队在甘肃静宁(今宁夏西吉将台堡)胜利会师。
因而,红九军团(第三十二军)是所有红军长征队伍中,走的时间最长(1934年9月30日~1936年10月22日,超过2年时间)、走的路线最长(超过三万里,可能达到四万里)的队伍;是长征队伍中唯一经过闽、赣、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共11省的中央红军队伍;也是唯一没有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的中央红军的军团编制队伍(没有在于都集结);还是在长征中唯一参加过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行动的部队。
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五十四集团军的前身是红九军团。
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的照片。罗炳辉(1987-1946),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主角原型。
中复村(原名钟屋村、中屋村)
福建长汀南山镇中复村原名钟屋村、中屋村,1929年红军攻占长汀城,改此村名为红屋村。
1934年9月,红军在松毛岭保卫战中失利,于9月28日奉中革军委命令撤出战斗。9月30日上午,红九军团在钟屋村观寿公祠堂门前大草坪上,召开告别群众大会,村赤卫模范连、少先队及群众两千多人和红九军团部分指战员参加了大会。红屋区苏维埃主席蔡信书主持会议,红九军团参谋长郭天民向到会群众作告别讲话。会上,红九军团当场向钟屋村赤卫模范连、少先队发枪300余支及子弹。当天下午3时,红九军团兵分两路,开始战略大转移,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中九团与军团直属队为一路,从钟屋村出发,经河田前往汀州城;七、八两团因重新参战,推迟一天出发成为一路,仍由钟屋村经河田到汀州城。当红九军团离开钟屋村时,红屋区赤卫模范连、少先队也跟着部队一起转移,后来全部加入红九军团进行长征。其余全村男女老少向涂坊、河田、濯田、四都等地疏散。
10月21日,国民党军队进占钟屋村时,那里早已坚壁清野,十室九空,变成个无人村了。国民党重新占领这个村庄,把村名改为中复村,就是中央军光复该村的意思。
因此,红九军团是中央主力红军中最早奉命长征的,也是长征路途最远的红军主力部队,中复村是红九军团长征起点,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因此中复村被誉为“红军长征第一村”。
村中有松毛岭阻击战指挥部旧址(观寿公祠)、红军征兵处旧址(接龙桥)、红军二十四师师部旧址、抗日宣传漫画群遗址(抗日部队国民党十九路军所画)和红屋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水角哩九厅十八井)。
观寿公祠是村里的祠堂,一座老建筑。
观寿公祠的墙上挂着金属铭牌,上书“松毛岭战斗指挥部旧址 红军长征出发地”,“松毛岭战斗指挥部旧址——观寿公祠简介 一九三四年九月中旬,国民党为‘围剿’中央苏区,以数倍于我军的兵力向苏区东大门松毛岭发起猛烈攻击,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和近万名地方武装为为保卫苏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浴血奋战在松毛岭上,松毛岭战斗指挥部设在这里 九月三十日,红九军团撤离阵地,在此门前大坪举行誓师大会,告别乡亲,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观寿公祠的门前,立着福建省人民政府二〇〇五年立碑“红军长征出发地——长汀钟屋村观寿公祠”。
背景资料:松毛岭保卫战(国民党方面称为朋口战役)——
第五次反“围剿”后的1934年8月,国民党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国民党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辖李玉堂第三师、李延年第九师、李默庵第十师、宋希濂第三十六师、陈明仁第八十师、刘戡第八十二师、炮兵第五团等共10万多兵力,向中央苏区东线大门松毛岭逼近。“保卫松毛岭就是保卫汀州、保卫瑞金”!为保卫中央苏区,红九军团、红一军团和红二十四师两万多人在松毛岭西南面的钟屋村一带集结,司令部就设在村中的观寿公祠。9月23日,敌人向松毛岭发起猛攻,数小时内发射了123公厘(毫米)榴弹炮、130公厘山炮及82公厘迫击炮几千发炮弹,并且出动“黑寡妇”飞机轮番轰炸。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和近万人的长汀地方武装据险与敌激战。为配合红军作战,在“一切为着前线的胜利”口号召唤下,当地“地方无闲人,户户无门板”,老百姓几乎全体出动,和红军一起修工事、挖战壕,或参战或抬伤员、运物资,或送饭送菜、送茶送水。
经过七天七夜血战,红军终因势单力薄,于9月28日奉中革军委命令撤出战斗,松毛岭一线遂告失守。红军和地方武装牺牲一万多人,负责断后的红二十四师最后只剩下一人!被鲜血染红的山涧水流了几天几夜,许多树上挂着残肢断腿。战斗结束半个多月后,松毛岭上空血腥不减,绿蝇如云,吸附在松针上的绿蝇将碗口粗的松枝都压折了。当地的群众两年多都不敢上山砍柴耕作。据《长汀县志》记载:是役双方死亡枕籍,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
松毛岭保卫战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解放后,杨成武为松毛岭战斗纪念碑题写了碑文。
(松毛岭保卫战示意图)
如今,向中复村外的东北方向看去,郁郁葱葱的山岭就是松毛岭。
进入观寿公祠,祠堂里陈列着中复村和红军、和长征血肉联系的历史,长征从这里开始的历史。
陈列的史料中,列出了松毛岭保卫战的国共双方实力。
陈列的史料中,关于松毛岭保卫战的展示。
观寿公祠中的“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办公室”。对面的屋子曾经是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的办公室。
参加松毛岭保卫战的部分领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