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市西工区红山乡有一个“兵痴”,从2001年退伍至今,他已痴迷收藏军品13年,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让他看到跟“军”字沾边的东西,他都会买回家。父母曾说他“败家子”,村里人说他“不务正业”,可这个小伙子却名播中原打的。他,就是33岁的王洛卫,一个典型的80后优秀退转军人。
听说我国庆前后要从千里之外的地方赶到河南洛阳市郊参观考察自己的军品博物馆,王洛卫夫妇激动不已。10月4日中午,当我结束对陕西昔阳、榆次的考察,乘坐火车抵达洛阳站时,望眼欲穿的王洛卫一家三口早已等候在洛阳站门口。他们夫妇俩接到我后,热情地在家门口的一个小餐馆款待远道而来的我品尝了当地的特色大盘鸡。随后,他们带我走进了上寨社区院落。
农家院里藏着6个展厅
王洛卫的私人博物馆叫“洛阳洛卫军品博物馆”,位于洛阳市西工区红山办事处上寨社区的家里。
“洛阳洛卫军品博物馆”匾额,由见义勇为的英雄徐洪刚题词。这个博物馆原是一座二层小楼,如今除了二楼的卧室、厨房等外,一楼的全部和二楼的一部分都被改成了展厅。 “人活一世,要干点有价值的事。”王洛卫告诉我,从2001年退伍后,尽管他的工作岗位不断变换,但他收集、筹建私人军品博物馆的脚步从未中断。
从2005年开始,他就在家中举办了“个人军品收藏展”,2007年,他把自己的家做了“改装”,将客厅、卧室、走廊等,改建成了个人军品展览馆,免费对外开放。目前,王洛卫收藏的军装、徽章、文献等已有8000多件。
走进洛卫军品博物馆,一股红色之风扑面而来。在一间长方形的展厅里,室内天花板上齐刷刷的地挂着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军旗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两侧玻璃展柜和墙壁上,则展出了各个时期解放军海军、陆军、空军、武警部队、民兵的制服、肩章、袖章。
馆内,王洛卫还展出了自己收藏的解放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服装,其中,一件蓝色的大校军衔服装格外引人瞩目。据说,他是花了高价才从藏家手里买回来的。
件件实物都是日军侵华铁证
“时光可以流逝,历史无法抹去。”王洛卫说,增加这个展厅,就是为了让大家记住抗战那段沉痛而光辉的历史。
据王洛卫讲,他最近几年从事人寿保险工作,每月挣得的钱除了养家、敬孝外,其它主要花销在收藏爱好上,每年用于搜集、购买藏品的钱有三四万元。年初,他的妻子生育了孩子,他的负担又多了一份,花钱卖藏品的时候显然少了一些。
“罪证厅”里有一件破烂不堪的日军军大衣,是王洛卫花了400元从林州市一收藏者手中买的。王洛卫说,他第一次见到这件大衣,就看到了印在大衣内侧的“昭和十二年”(即1937年)等字样,但拿不准这是不是日军当年标准的军大衣,后经多方查找、核对资料和向有关专家请教,才最终确认了它的“身份”。
王洛卫说,“罪证厅”里的实物,大到航空炸弹,小到一个酒瓶,每一件他都经过多方考证和核实,“都是铁证”。
我看到,“罪证厅”里展出的有当年日军使用的刺刀、军大衣、钢盔、航空炸弹,也有日军用过的水壶、酱油桶、酒瓶和奴役中国百姓的“良民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从衣服上拆下来的“良民证”。
跑遍大江南北收集军品8000余件
由于收藏的军品过多,王洛卫还根据时间将家里一楼几个屋子“改装”成6个“展厅”,分别为土地革命展厅、抗日战争展厅、解放战争展厅、建国初期展厅、抗美援朝展厅以及新中国建设成就展厅。
记者注意到,每个“展厅”都有数十件或者百余件军品,其中包括红军借谷证、冲锋号、日军侵华时使用的军大衣、刻着“勿忘九一八”的抗战时期枪头、纪念徽章等。
“几乎每一件藏品,我都能说出一个故事。”王洛卫说。
“收藏的爱好源于对军队的感情。”王洛卫告诉我,2001年退伍后,他就怀着对军营生活的怀念和热爱开始收集军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各个时期不同的军装到肩章、报纸、书籍等,收藏范围越来越大,收藏的东西越来越奇特,花费也越来越多。
由于工作原因,王洛卫出差机会较多,但不管到什么地方,他都会去当地旧货市场看看,只要跟“军”字沾边,他就会花钱买回家。
“挣点钱都买‘破烂’了,开始家里人都说他是‘败家子’,村里人也说他‘不务正业’!”王洛卫的母亲说,但随着儿子收藏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他,家人也理解了。
“认识他的时候就知道他爱收藏,但没想到他为了收藏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非常‘疯狂’。”王洛卫的妻子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