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崎,川人,报人,作家。人有书生之相,骨有英雄之气,笔有万钧之力。其居川西都江堰之滨。我称其为“当代红色李冰”。
三年前,我就说过,李崎创办的在全国颇有影响的“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相当于在中国精神领域的河流上,新建了一座“红色都江堰”。
2013年6月上旬,李崎先生将《寻梦》书稿发给了我,并嘱我为其写序。这是他继出版红色专著《一个人的长征》、《寻找中中国红》之后,第三部重走长征路、追寻中国梦的发韧之作。作为红军的后代,重走长征路的经历者,阅读此书,我有一种走长征、铸信念,共为追梦燃激情的强烈感受。归纳起来,我对李崎先生及此书有如下几点特别的感受:
其一:追梦不改其志。李崎先生重走长征路、追寻中国梦,始于2002年初春之时,十一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十多个省市,300多个县(市),1200多个乡镇,行程达8万多里,他爬千山而不惧峰高路险,涉万水而不怕水深浪急,身心不因极度疲惫而打退堂鼓,信念不因超常艰辛而走回头路,渴饮山泉,饥餐野果,夜宿农家,晨走圣地。探访红军,寻找证人,查史料书,观新变化,或在中央苏区领略“风景这边独好”的战地新颜,或在娄山关上遥望“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雄奇景象;或在白龙江边回望天险,或在陕北高原领略“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他的内心深处颇有一种“长征不辞万里远,追梦志存铁石心”的坚韧与执着。
其二:追梦不言其悔。“从小就想走长征路”是李崎最初的人生之梦,也是他少小之时萌动在内心深处的追梦根芽。追梦,谈何容易?他的梦,在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他的梦,要用双脚去丈量;他的梦,意味着要牺牲家庭和个人的幸福,要放弃对安逸生活的向往,要失去在职场上晋升的良机,要失去很多以文生财的机会,要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质疑。站在坚持还是放弃的十字路口,他有一千个理由放弃远行,又有一千零一个理由追寻梦想。
其三:追梦不图其利。当今之世,物欲横流,利益至上,享乐成风,奢侈盛行,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重走长征路的人是“傻帽”,宣传红色文化毫无意义。不少人或在职场上逐利,或在商海里捞金,或在官场中向上爬。一些文人、记者,也将笔墨的触角伸向了金灿灿的钱眼,成了某些达官贵人和企业老总的捉刀人,有了房子车子票子,丢了理想信仰和灵魂。李崎先生的追梦之路,是一条自掏腰包的精神之路。他 ,在追梦的万水千山之中,心不近铜臭,脚不塌金山,笔不染功利,墨不沾浮躁,次次出门不辞其远,回回追梦不言其力利。为了重走长征路,购买长征书,创办《红报》,收藏红色书画,创办南光长征文史馆(藏书馆),采访红军将帅和长征史专家,他几乎花光了自己的积蓄,他至今还没有买房购车。他虽然是物质上的清贫者,但却是精神上的大富翁。他的“我为红痴狂”,使人相信:不图小利者必获大利。
其四:追梦不知其足。追梦的李崎,是一个奇人。奇人自有奇志奇行,奇事奇功。李崎, 十一年不放弃,坚持不懈地寻找中国红,追寻中国梦,乃为奇志;十一年不止步,坚持不懈地重走长征路,乃为奇行;十一年不懈怠,坚持不懈地宣传长征历史文化,乃为奇事;十一年不罢休,坚持不懈地办红报,建红院,出红书,创办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支持红军长征路申遗,乃为奇功。如今,他办的长征文史馆(藏书馆)藏书达12000多册,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联络专家、学者和会员达500多人,幸福红院先后接待全国各地参观团体和个人13000多人次,《红报》会刊已发行数万份。不知足的李崎,追寻中国梦有了永远不知足的目标和动力。
其五:追梦不搁其笔。作为一名资深记者,李崎是一位忠实的“现场主义”者,他这部新著《追梦》,与他的前几部书一样, 每一篇作品,每一行文字,都是他深入“现场”抓的“活鱼”,他手中的一管笔,就像一位重走长征路的勇士,戴着红星,扎着绑腿,背着武器,一步又一步地去韶山,上井岗,登红船,观南湖,走湘赣,穿滇黔,行川陕,过宁甘,以红色大地为纸,以万水为墨,以千山为横格竖行,任凭自己的激情像大渡河的波涛一样奔涌,像岷山上的大雪一样漫天飞扬,任凭自己的梦想像松潘草地的格桑花一样烂漫绽放。他,长征不在书斋里,梦想不在空谈中,考察则在千里之外的现场,采访则与人零距离,写稿则必亲眼所见,他笔下的文字展示于人的,是别人不可复制的,长在梦想之树上的红色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