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中国、乃是世界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也是他老人家逝世37周年。
在新形势下,笔者谨以此文纪念他。并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文化毛泽东与毛泽东文化”。
一,文化毛泽东 文化毛泽东 毛泽东文化。
这是两个相关而又不同的概念。它的中心词互换为定语,内容有别。前者重在讲人,后者重在讲文化。
文化毛泽东——即国学文化孕育了毛泽东; 毛泽东文化——即毛泽东成就和发展了不朽的国学文化。
什么是国学和国学文化呢?
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的学术。对中国学术的运用就是国学文化。
国学之名,起源于20世纪民国初年。是粱启超、章太炎等人提出的“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 。
胡适说,“即别于国外输入之学问而言,凡属于中国固有学问范围以内者,皆曰国学” 。
在毛泽东眼里,所谓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学问,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知识。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中包含的学问。
按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划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别是:
经部------为六经、文字训诂学;如《周易》、《说文解字注》等。 史部------为史志、地理志;如《史通》、《二十四史》、《明鉴》等。 子部------为诸子各家及兵、医、农、历算、技艺、小说,儒、法、道典籍;如《荀子》、《孙子兵法》、《老子》等。 集部------为诗、文。如《楚辞》、《乐府诗集》等。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的影响,来看国学孕育了毛泽东
1、舅父的影响 毛泽东入学前在外婆家(湘乡唐家坨)度过。外家10多个舅父,古文功底很好,儒学文化氛围极浓。其中八舅父文玉钦,读过几年儒家经典,颇有文才,便在家开设蒙馆,教文家子侄们读书。 毛泽东跟随舅父,十分被疼爱。于是,在舅父的教导下,几岁就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书,还居然能写一手颇为像样的毛笔字,舅父高兴得到处向乡亲们夸耀。
后来8岁回到家韶山,入读南岸私塾,第二年竟然会对对子。
有一次,塾师邹春培先生要外出,给学生布置背书,他却在老师外出后帯头和同学们去池塘游泳。待老师回来,塾馆空无一人。邹先生赶到池塘边,见学生们正戏水游玩,一个个水淋淋的,便恼怒地板起铁青的脸,狠狠嚷道:“孺子不可教也!”。
学生们赶忙回到蒙馆,邹先生知道是毛泽东带的头,想“出对子”处罚他。因为对对子比背书难。邹先生想了一下,便在黑板上写下:“濯足”,要毛泽东答下联。这时,毛泽东不假思索地从容走上讲台,写下了“修身”二字。
即:濯足——修身。
邹先生无奈,又出:“牛皮菜”,毛泽东略微思考一下便答:“马齿苋”。 “牛皮菜”—“马齿苋”!
邹先生不得不赞叹:“马齿苋”— “牛皮菜”,马对牛,对得好,对得好哇!
小小年纪,刚入一、二年级就会对对子,从何而来?而且这不是一般的对子,是有出处的。
如“濯足”出于《孟子》“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修身”则出于《大学》“欲齐其家者,先身其身” 。
后来知道,这是从外家的舅父那里学来的。因为在外家,其八舅父文玉钦已经教他一些难度较高的童蒙诗文,背了相关的书,如《千字文》《、六言杂字》、《神童诗》和骆宾王的《咏鹅》、李绅的《悯农》等。还跟舅父学习对对子。
毛泽东在建国后曾经这样说:“八舅父是个大好人啊,他不仅是我知识上的启蒙老师,他还教我怎样做人。他对我毛泽东是有大恩的!”
2、几所私塾老师的影响
毛泽东8—16岁,先后在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里湾、乌龟井、东茅塘等七所私塾读书。
这六年的私塾,毛泽东自己概括为“六年孔夫子”。这其中,由于受到老师的国学教育,他——
8岁(在南岸)能对对子; 11岁(桥头湾)能写一手好的欧体字。 同时还师从周少希先生临习钱体(钱南园,乾隆监察御史,书画家,颜体最得真意的典型代表。代表作有《九歌长卷》等。善画马,人称“瘦马御史”)。开始阅读《精忠传》、《水浒传》等古典小说。 13岁(井里湾)能写诗。 开始攻读《尚书》、《周易》、《礼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10多部经典。
那时(1906年秋),塾师毛宇居(毛泽东的族兄),因毛泽东经常乱跑而责骂他“放肆”、“不听话”。毛泽东见他愤怒而要求罚他背书,说“那你叫我背书好了” ,毛宇居偏罚他作诗,指一天井叫他“我要你赞井” !
毛泽东围井转了两圈,便赞出一首诗: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魚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
1907—1909年夏,毛泽东离开井里湾,停学在家务农两年。期间熟读了《四书五经》、《三国》、《左传》、《水浒》、《岳飞传》、《春秋公羊传》、《说唐》、《隋唐演义》等书。
他白天干活,晚上帮父亲记账,并写下了《耕田乐》词: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近冲一墩田,近水一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农事毕,读书甚馨香, 坐待时机自主张” 。 这诗中,透出了他复学的愿望。
1909年秋,复学机会来了。
因一小块柴山,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与别人打起了官司,对方有人在衙门当官,精通法文,口若悬河,以至让没理变有理,官司被打输。
为此,毛顺生决心给儿子到乌龟井私塾,师从熟悉法文的毛岱钟先生。毛岱钟毕业于政法学堂,以讼笔著称于韶山一带。是对毛泽东影响非常大的、具有新观念的知识分子。
于是,16岁毛泽东学法。
由此萌芽了“依法治国”思想。为今后亲手制定的法律,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土地革命初期的 《井冈山土地法》 抗日战争时期的 《陕甘宁边区宪法草案》 建国初期的临时宪法 《共同纲领》 这些法律,都是毛主席亲手制定的。
此外,毛泽东在私塾里背书,都是从背句、背章到背整篇、整本。从头到尾,背诵如流。这对后来的影响非常大。他后来之所以经常引典,信手拈来,生动风趣,妙语联珠,主要是在私塾里大量的整篇、整本背书的结果。
3、湖湘文化的影响
湖湘文化是现今湖南境内长期以来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区域文化(“湖”指洞庭湖,湖南在该湖以南。“湘”即湘江,是湖南境内的第一大河)。
在中原文化(即儒学文化)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为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以北宋创建的岳麓书院讲堂上悬挂的清代御匾——“道南正脉”,显示其儒学正统),并且出了许多大家十分熟悉的文化名人、巨匠、大师。
如周敦颐,王船山、胡宏、张栻,曾国藩、左崇堂、胡翼林,谭嗣同、杨昌济等人。 湖湘文化最崇尚“实功”。
如: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张栻主张——“不尚空谈,讲求实用” 、“知行并发”。
又如:晚清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提出——“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
宋代文学家胡 宏提出——“行之行之而又行之”。
湘军之父、两江总督曾国藩提出——“勇于行事,顽强力行”。
因此,毛泽东在“练达世情皆学问” 的求学精神指导下,1917年暑假,与同学肖子升徒步漫游考察了长沙、安乡、益阳等五个县,力行践履治学传统,并且主张——“不仅要读‘有字的书’,还要到社会中去读‘无字之书’”。
毛泽东本是湖南人,在湖湘文化中,他最佩服的有几个人:
一是杨昌济。
1914年,21岁的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师从杨昌济,并在杨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王船山在《读通鉴论》和《宋论》中提出的一整套经邦治国的思想纲领,全面系统的研究湖湘文化。 期间,杨昌济特别喜欢和器重毛泽东。 后来,杨到北大任伦理教授,将毛泽东召到北京,提供食宿,视如己出。并将他引荐给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两年后杨病逝,毛泽东成了杨的女婿,杨则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既深且巨。
二是欧阳询和怀素
这两人都是长沙人,唐代大书法家。分别是楷、草的巅峰人物。书法风格劲险,刻厉,平正中见奇强。尤其是怀素的狂草,草而不野——“醉来信手三两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毛泽东的书法就是从欧体中(当然也还有其他体)吸取营养,在怀素的狂草中得到淋沥致尽的发挥。成为现当代“行草书圣”、“天下第一书”、“天下第一人”。
三是曾国藩
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1)曾国藩爱读历史,行军打仗离不开《二十四史》,毛泽东也有相同的爱好。
2)曾国藩赞《红楼梦》,说一部红楼梦道尽世态炎凉。毛泽东一生都在阅读《红楼梦》。建国后对八大军区司令员说,“《红楼梦》要读三遍” 。并当场背诵其中的一些章节,令四座皆惊。
3)毛泽东的口头禅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此句则出于曾国藩的文章。当然,孟子也说过同样的话:“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曾国藩推崇:“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毛泽东老年时分别为自己的女儿取名为“李纳”、“李敏”。
5)曾国藩提出:“做官以不爱钱为本” ,毛泽东则一生不拿钱。
6)曾国藩提出:“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毛泽东则仿效曾国藩为湘军士兵作的《爱民歌》、《得胜歌》、《解散歌》、《保守平安歌》,于1928年亲自写下了《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歌,将“不扰民”以纪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做官以不爱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源自曾国藩于咸丰十年——1860年2月定立的《八本堂》。
其内容是:
读书以训诂为本 作诗以声调为本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养生以少脑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言为本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做官以不爱钱为本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特别指出的是:毛泽东后来指挥红军为什么能够战无不胜呢?(据专家们考证,经毛泽东亲自指挥的战斗,共400多场,只有3、4场失败,其余的百战百胜)。 这其中,是国学文化的作用。
第一,毛泽东把一部《三国演义》无条件的当作战术;把一部《孙子兵法》无条件的当作战略。 第二,拿半个世纪前的曾国藩作为兵法之宝。当年,湘军起初屡屡战败,后来为什么把李自成、洪秀全的太平军终于打败呢?其奥妙是——曾国藩认真分析、掌握、利用太平军的致命之处。
洪秀全起兵时,反对礼教,提倡天主教——这是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软肋处,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很快使太平军彻底崩溃。
因此,毛泽东总结后,很有感触的指出:在中国,要成就政治事业,必须“适合中国人的心理”。
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军队为什么节节败退于日本侵略军,就是违背中国人的心理。
于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国情,1938年5-6月,反复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 的人民战争思想,发表了《论持久战》,“以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蒋介石、白崇禧归纳《论持久战》的两句话),带领全国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战术,最后打败了日本。后来又用同样的指导思想打败了蒋介石反动军队。
这就是曾国藩治军思想影响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