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各界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影视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
新闻类
>>
特稿精选
>>
正文
袁刚:辛亥百年话迁都
2012-08-10 16:57:33
来源:
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袁刚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
打印
】
【
投稿
】
【
纠错
】
【
论坛
】
【收藏】
E-mail推荐:
二、中部隆起的武汉及辛亥革命建都之议
首都北京所遭遇的境况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出现,如近邻韩国和日本。韩国首尔人口占全国三分之一,其资源高度集中情况比北京还糟,又处在北朝鲜核弹威胁下,所以早就有动议迁都中部的大田市。日本也早有迁都之议,举国所有中心都集中于首都的情况,东京较北京更甚。今年3.11大地震更是给日本当局敲响了警钟,震中若仅仅南移一百来公里,京畿将万劫不复,国家将陷于瘫痪。日本国会于是动议在东京之外另设立副都,即第二首都,或曰分都,以降低风险。
设正副二都在我国古代西周、两汉、隋唐及明清都有过,隋唐把长安作正都,洛阳作副都;明先定都南京,移都北京后保留了南京副都地位,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时,明副都马上升为正都。清入关后也把原来的都城沈阳保留为副都,称盛京。分都两京的情况在清亡后百年间虽无明文规定,但实际上也是存在的,至少是有所考虑,或因国务需要短时期曾有过“副都”。分裂割据时自立为都暂且不表,蒋介石和毛泽东大权在握时,就都曾把风景秀丽的庐山当作“夏都”,在庐山演出过惊心动魄的政治事件,作出过关系民族存亡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抗日战争初考虑过洛阳、西安作战时首都,最后定重庆为陪都。文革高潮时因中苏交恶,为避免苏联“外科手术式”突然核打击,毛泽东指示“深挖洞,广积粮”,与副手林彪元帅秘密决策在南方建立战时统帅部,选址在武汉以南百公里的咸宁,此乃总参谋长黄永胜上将的家乡,由黄总长指挥在咸宁修筑了地下统帅部,即拟议中的战时首都。这不就是设副都吗?当然最终没有成为事实,所有工事后都报废,现辟为旅游景点,参观者是络绎不绝。
选址湖北咸宁作为文革秘密“副都”,有人说都是黄永胜作的决定,这是皮相之见,没有正副统帅毛、林的点头,上将黄总长能作得了主?为什么是咸宁呢?我们注意到,现今论者议迁都时,很多人提出武汉南北的岳阳或信阳为首选地,都是在武汉周围考虑。几代人都不约而同地以武汉为中心,来考虑定都或临时副都,其中确有其内在的深刻战略考量和道理。我们今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武昌首义打响第一枪大家都清楚,但同盟会曾考虑定都武昌却不一定知道,只是因缘巧合,民国首选临时首都才与武昌擦肩而过。
据现存革命资料,早在1902年,孙中山就与章太炎讨论过日后建都问题,章记孙中山对太平天国洪秀全定都金陵的功过有评价,说:“定鼎者,南方诚莫武昌若”。(《孙中山全集》卷1,215页)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时,湖南人程潜谒见孙中山请示革命方略,中山提出慎选革命基地,认为“北京、武汉、南京、广州四地,或为政治中心,或为经济中心,或为交通枢纽,各有特点,而皆为战略所必争。北京为中国首都,如能攻占,那么,登高 一呼,万方响应,是为上策。武汉绾毂南北,控制长江上下游,如能攻占,也可以号召全国,不难次第扫荡逆氛。南京虎踞东南,形势所在,但必须上下游同时起义,才有成功希望。至于广州,则远在岭外,僻处边徼,只因其地得风气之先,人心倾向革成,攻占较易”。(程潜《辛亥革命前后回忆片断》)在四地形势分析中,对武汉十分看好。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其中立足两湖的华兴会人最多,着即筹划武装起义,首选地即两湖地区。06年同盟会联络会党发动了萍醴浏起义,有众3万,这是同盟会发动的第一次起义,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因组织不善而失败,党人或牺牲或被俘损失很大。这使孙中山把注意力转向了滇粤边陲,打不赢可逃跑,但规模都不大,影响力也很小。最后武昌起义还是在帝国中心开花,并成功了,但却不是孙中山、黄兴领导,也在其起义计划之外。引发起义的保路运动,虽在成都最先发难,但也与武汉有关,所保的“路”即川汉铁路,即由武汉西入四川的铁路,还有正在修筑的粤汉铁路,加上已修好的芦(沟桥)汉铁路,我们发现,武汉处在现代铁路交通的中心,加上长江水道,可谓九省通衢,孙中山所谓“武汉绾毂南北,控制长江上下游”,所言不虚。
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首义在武昌,从地理交通形胜看,绝非偶然。只可惜当时革命大腕领袖没能算计到,起义发生时他们都不在场,群龙无首之际起义士兵拥立了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鄂军政府都督。宋教仁、黄兴赶到武汉,想成立中央军政府,但在汉口、汉阳打了败仗,丧失威信而黯然离鄂。但黎元洪成为首义元勋,也有可能在武昌主导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其地位连云南蔡锷、海外的孙中山及敌方首脑袁世凯都承认。时上海立宪精英策划模仿美国独立战争费城十三州会议,在上海成立临时国会,也遭黎氏否决,黎要在武昌成立政府和国会俱在的中央政府。上海的各省代表只好乘船来鄂,袁世凯的和谈代表也来鄂与黎接洽。但由于阳夏之役失败,北洋军在龟山设炮轰击武昌鄂军都督府,黎元洪狼狈逃跑。各省代表也不愿在鄂与袁世凯订城下之盟,在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占南京的鼓舞下,作出定都南京的决议,使民国临时首都与武昌失之交臂。
南京虎踞龙蟠,为六朝故都,朱元璋和洪秀全也曾定鼎于此。江浙联军克复南京,在武汉和上海两地的各省代表于是齐集南京,选举黄兴为大元帅组织临时中央政府,武汉方面虽不情愿也有所抗争,但年底孙中山回国选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选为临时副总统,也就不好再争了。至1912年元旦终于成立中华民国,暂定都南京,与北京袁世凯主导的新政府和谈。
然而南京作为临时首都也仅4个月。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逊位,13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请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全体一致公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但孙中山辞职时提出了三项条件,其中就有定都南京,不能更改。辞职后俟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乃行解职。参议院为定都问题在14日、15日还两次举行投票,第一次的28票中,有20票主北京,5票主南京,2票主武昌,1票主天津。参议院向总统陈述:“今日南北既经统一,即应统筹全国,图所以统一之道。临时政府地点为全国人心所系,应在可以统驭全国之地,使中国能成完土,庶几以维系全国人心,并达我民国合五大民族为一国之旨。前经各省代表指定临时政府地点南京者,因当时大江以北尚在清军范围内,不得不暂定临时政府适宜之地。今情势既异,自应因时制宜,定政府地点于北京。将来新举总统无论何人,应在北京接收事权,事经议决,请查照行之”。(林长民《参议院一年史》) 对此孙中山极为震怒,要求复议。复议结果为19票主南京,6票主北京,2票主武昌。(《参议院议事录》)我们注意到,两次投票结果虽不同,但均有两票主都武昌。前亦有一票主天津者,则是因袁世凯曾想避开清廷和南京方面,由他另行在天津组织临时政府,遭南京反对而作罢。
袁世凯当然不愿南下就任,从上面第一次投票多数主都北京的情势看,当时多数人包括同盟会革命党人也都认为建都北京更合适。但孙中山等很固执,其目的在于制约袁世凯,迫其就范。然孙、袁之外的多数人则能超越党见,就建国宏图、地理形胜等方面,纵论都城建制。为此,就民国建都问题,在全国范围举行了一场大辩论,江苏都督庄蕴宽及黄兴等政要,也都公开发表看法,辩论十分激烈,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就首都建置最大的一次辩论。
辩论在报刊上公开进行。早在1912年1月21日,张謇就在《大公报》上发文说:“民军政府曾有主持迁都武昌之说”,他认为不可,而“建都北京,取其接近蒙、藏,裨益治理”。章太炎考据历史,也在《大共和日报》上刊文,先主张建都“宜在中原平陆”邺、洛,后亦主建都北京。当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定都南京时,章即公开发表《致南京参议院论建都书》,认为“金陵南服偏倚之区,备有五害”,军事战略上不能控驭北方,政治上有土崩瓦解之忧等,认为“迁都南京,则放弃满蒙”。告诫:“谋国事者,当规度利弊,顾瞻全势,而不可以意气争也”。(《时报》民元2月13日)
同盟会机关报《民立报》发表《建都私议》社论,也公正持论首都宜建于北京,并提出建都八大理由:谋政治之统一,谋经济之发展,谋财政之撙节,避外交上之烦难,筹边防之支持,谋兵权之统一,达光复之目的,巩固共和之基础。时有在京蒙古人更提出:“缘中国以二十二行省而论,则设立南京为宜。若合满、蒙、回、藏而言,则北京实为适中之地”。当时舆论一致认为:“蒙藩回藏,正待经画,倘一迁移,则控御失宜”。(《大公报》民元2月23日)最后,民国首都还是安在北京。但1928年国民党又移都南京,其结果则是不出三年,满、蒙就被日、苏侵夺,可见民元建都北京的议论,是深有其道理的。
在都南京还是北京激烈争议之际,首义湖北黎元洪集团也不失时机地发出声音。黎分别给南北政府发电报,提出招集南北各省代表预筹善后纲领,似以武汉为适中之地。湖北省议会还通过决议以武昌为国都。民元2月27日,黎元洪《上大总统并各机关书》陈说:“欲为民国谋统一,规久远,则临时政府自应以地形险要、交通便利、能筦全国枢纽者,为适当之地点。居中驭远,莫若武昌,有识者类能言之”。虽然时议多主都北京,但黎氏认为只是“暂时权宜计,必仍规定燕京,藉消隐患”。而“将来宅中建国,仍在武昌,既足涤三百年旧染之污,亦可辟亿万世奠安之局。折衷定策,莫此为宜。如蒙允诺,即请从速组织临时政府,规画一切。一面开辟武汉建筑新都”。(《黎副总统政书》卷7)黎元洪提出在武汉规划长远首都的设想,无人理睬,但其所陈正是当年孙中山考虑的,武汉正是同盟会最初设想建立统一军政府的首选地,只是因为鄂督落到了“异己”黎元洪之手,才得不到支持。但黎元洪所陈武汉“居中驭远”的“枢纽”地位,及孙中山同盟会早年所看重武汉“绾毂南北”,“可以号召全国”的形势,其可作为民国中枢的理由,现在看来都不无道理。
武汉居长江之中,上古是荆楚蛮荒之地,在古代历史上从未成为都城。东吴孙权为抵御蜀、魏,一度议迁都武昌,但大臣们“宁饮长江水,不食武昌鱼”,坚决抵制。唐宋以后随着长江流域经济上超过黄河流域,明清时“湖广熟,天下足”,湖广督抚所在的武昌地位日渐升隆。特别是清末京汉铁路的修通,稍后京广线与长江交汇,更大大提升改观了武汉的地位,使武汉的地利形胜,有如北宋汴梁以运河黄河之交汇,取代关中而为天下之中心。“居中驭远,莫若武昌”。孙中山、黎元洪看到了这一点,毛泽东、林彪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说文革中选中咸宁作为战时统帅部,绝非偶然。
辛亥革命已过百年,时贤所议北京建都的理由,其控扼满蒙的政治军事优势已渐失去,中枢战略地位业已动摇。当今洲际核弹、精确巡航导弹等,早已使北京无险可守,人口集密各方资源富集,反而成为战略负担,战时输不起,文革时所谓林副主席“一号命令”,搞的就是战略疏散。资源枯竭经济上没有任何优势,水资源无法根本解决,越发展经济,越加重国家负担。有学者称:中华要崛起,早晚要迁都。超大型都市北京既已不堪重负,无建都优势,以其赶老百姓走,不如政府自己走。权为民所用,告别特权,告别臃堵,告别沙尘暴,以新都开创新的未来。
迁都之议一旦开启,人们的目光重又投向了居长江之中的武汉及其周围地区,那么,到底何处合适呢?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容全堂:双拥是中国特色之一(组图)
·下一篇:无
loading...
评论加载中...
·
特稿:浙江辛亥革命博物馆一行有感(图)
·
黄玲玲、陈倩雯、邵伟玮、吴佳怡:浙江辛亥革命博物馆一行有感(图)
·
特稿:浙江辛亥革命博物馆一行有感(图)
·
特稿:重温辛亥革命•感受时代风云——记走进浙江省博物馆(组图)
·
王小丹、顾思钰、曾楚、叶双双:重温辛亥革命•感受时代风云——记走进浙江省博物
·
特稿:重温辛亥革命•感受时代风云——记走进浙江省博物馆(组图)
·
特稿:辛亥之光——回顾辛亥革命历程(组图)
·
谢南飞、俞思婷、项碧君:辛亥之光——回顾辛亥革命历程(组图)
·
特稿:辛亥之光——回顾辛亥革命历程(组图)
·
两岸书家献长卷 中山陵前寄真情——海峡两岸百位书法家向中山陵赠送“纪念辛亥革命100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本
站检索:
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来源
袁刚:辛亥百年话迁都
特稿:辛亥百年话迁都
容全堂:双拥是中国特色之一(组图)
特稿:双拥是中国特色之一(组图)
闫婉君:游红色之路,壮爱国之志(组图)
特稿:游红色之路,壮爱国之志(组图)
乡路变奏曲——谨以此文献给党的十八大
省公务员局考核奖惩培训处王志敏处长(组图)
周总理为何把一公斤萝卜作为国礼送给金日成?
朝鲜发行朝中友谊邮票 印有毛泽东与金日成照片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毛主席“粗话”欣赏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李德生在安徽
毛主席语录
100首红歌歌词(写红歌画红歌内容参考)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
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