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从韶山到长沙 二 湘乡和长沙 |
2006-07-26 10:23:56 |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 |
作者:贾章旺 |
浏览次数: |
|
|
|
|
1910年农历七月,毛泽东将近17岁,他第一次要离开家乡,到50里以外的地方去。临行前,他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是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军人西乡隆盛(1927—1877)青年时的诗修改而成。原诗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启程这天,毛顺生带着一家人:文氏和泽民、泽覃、菊妹子,把毛泽东送到塘岸上。
湘乡县城的东门叫望春门,望春门外有一溜很长的石阶梯,沿着阶梯下去,就是涟水河的渡口,河那边就是东岸坪,著名的东山学堂就在那里。这所学堂的前身是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设立的东山精舍,它是仿湖北自强学堂成法,分设算学、格致、方言、商务四斋。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改精舍为学堂。这是湘乡县也是湖南省最早设立的一座洋学堂。毛泽东自挑着行李来到学堂门口。只见黑漆的大门顶上悬着一块红漆金字匾牌:“东山书院”。大门旁边挂着一块新制的黑底红字直牌子:“湘乡县公立高等小学堂。”看门的见毛泽东一付土包子模样,又听说是湘潭县人,不准毛泽东进校门。毛泽东就闯了进去,看门的又把他拖了出来。正吵得不可开交,堂长(校长)李元甫先生走了出来,他查明原由后说:“好吧,我们的考期已过。不过,你确有真才实学,也可考虑录取。”随即出了《言志》的题目,要毛泽东作文。毛泽东立即动手,奋笔疾书,约一顿饭的功夫就缴了答卷。李元甫先生看完卷,忙把学堂各位先生都请来,高兴地对大家说:“我们东山学堂今天发现了一个人才。”说着就大声念起毛泽东的作文。先生们听了,都赞不绝口,多数主张马上录取,怎奈他不是湘乡县人,于是又引起争论。原来是县上对东山学堂有可观的补贴,不愿让外县人沾光。先生们争论了半夜,堂长李元甫气愤地直敲桌子:“中国学生可以到外国留学,湘潭人反而不能到湘乡来读书,真是海内奇闻。”最后,决定破格录取他,把他编在戊班。毛泽东缴纳了1400个铜元,作为5个月的膳食费和学杂费。
在这所新学堂里,毛泽东学到了自然科学和西方的新学科。
毛泽东过去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孩子在一起,他们大多数是地主子弟,穿着很讲究。毛泽东的穿着比别人都寒酸,他只有一套象样的短衫裤,平时总是穿着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而看不起他。但他也有要好的朋友,其中一个就是萧三(又名萧子升、萧庆方、萧祖诚、萧植蕃)。
在这所学堂里,是不是湘乡县人是很重要的,而湘乡县又分上、中、下三里。上、下里两里出于地域观念,彼此殴斗不休,势不两立。毛泽东在这场斗争中采取中立态度。因为他不是本地人,三派都看不起他,使他精神上感到压抑。
在这个学堂里有不少进步教员都喜欢毛泽东,尤其是那些教古文的教员,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古文。但他无心读古文。同校的表兄文运昌送给他康有为的书和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合订本)。这两本书,他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他这时很崇拜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广东省南海县人,光绪进士。曾著有《大同书》。在1888至1898年间,先后7次上书光绪皇帝,强烈要求变法。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失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18省举人1300余人联名发起“公车上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西安、练兵抗战、变法图强四项主张。继而进行维新变法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在北京、上海设立强学会,1898年4月又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1898年(农历戊戌年)6月11日,光绪帝接受其主张,诏定国是,宣布变法,16日,受到光绪帝接见,此后连续上维新变法奏折十余道。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再次临朝“训政”,取消新政,恢复旧制。随即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28日杀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杨锐、刘光第、林旭6人,下令通缉康有为、梁启超。康有为逃亡日本,坚持改良道路,反对业已兴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99年成立保皇会。辛亥革命后,为反对共和、复辟帝制制造舆论。1917年曾帮同张勋策划清室复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反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民主革命运动。和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任公,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举人出身,是康有为的学生,曾助其老师编撰变法理论著作,并一起从事维新变法的宣传。1897年受聘为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百日维新”中,奉命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坚持改良道路,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立宪保皇,反对资产阶级革命,但他介绍的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反对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拥护袁世凯统一,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又策动蔡锷组织反对袁世凯帝制行为,亲到两广参与、推动护国军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出任段祺瑞内阁财政总长。“五四”运动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曾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并为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史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毛泽东对《新民丛刊》上连载的梁启超的《新民说》一文看得非常用心,并写有批语:一为“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一“为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毛泽东此时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只是反对君主专制,而赞成君主立宪制,希望由康有为、梁启超那样的维新派进行改革。《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9页。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