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句在总台文献纪录片《赤诚》中反复出现的话语,不仅是对习仲勋同志政治生涯的精准概括,更揭示了中国政治文化中一个历久弥新的核心命题。当镜头追随着这位从陕甘边区走出的革命者,记录他如何终其一生践行群众路线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共产党人的个人品格,更是一种政治伦理的生动诠释。在当代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多元分化的背景下,重温习仲勋同志的群众工作方法,对于重构政治伦理、重塑干群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启示意义。
习仲勋的政治生涯是一部“从群众中来”的鲜活教材。纪录片中展现的年轻习仲勋,在陕甘边区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场景,打破了传统官僚体系中“官”与“民”的二元对立。他并非带着预设的理论框架去“教化”群众,而是首先将自己融入群众生活,从群众的具体实践中汲取智慧。这种“逆向社会化”过程——不是精英教化大众,而是干部向群众学习——构成了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在关中分区工作期间,习仲勋通过“挨门挨户”走访,发现了传统工作方法无法触及的真实民情,这种“微观政治”实践使政策制定获得了坚实的经验基础。当纪录片展示他如何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调整土地政策时,我们看到了政策科学性与人民性的完美统一。
“到群众中去”是习仲勋实践群众路线的另一重要维度。纪录片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担任国务院秘书长期间,习仲勋仍保持着深入基层的习惯,经常不打招呼直接走进百姓家中了解实情。这种“反科层制”的行为方式,体现了他对形式主义官僚作风的本能拒斥。在广东主政时期,他推动的“包产到户”改革不是来自书本教条,而是对群众自发实践的发现与提升。习仲勋的工作方法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好的政策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从群众实践中“生长”出来的。纪录片中老农民的访谈证实,当时许多创新性政策实际上是“群众发明,仲勋推广”。这种“从下而上”的政策形成机制,打破了传统治理中“政府主动—民众被动”的单向模式。
“人民就是江山”的政治哲学在习仲勋身上体现为一种深层的政治伦理。纪录片展示的多个场景中,面对群众诉求时,习仲勋的第一反应从来不是考虑政策规定或程序限制,而是“群众需要什么”。这种将人民利益置于官僚程序之上的价值排序,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责任伦理”—对历史负责首先表现为对人民负责。在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中,他不惧压力、坚持原则的行为,展示了政治勇气与人民立场的统一。更难得的是,纪录片揭示习仲勋将这种伦理内化为个人品格,即便在个人处境困难时仍心系群众。这种将政治伦理人格化的过程,使得群众路线不再是抽象原则,而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实践。
当代社会治理面临着群众路线弱化的严峻挑战。纪录片通过对比手法暗示了当下一些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调研变成“走秀”,座谈会沦为“表演”,文件语言与群众语言形成两个难以互译的系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滋生,本质上是对“人民江山论”的背离。当一些地方政府将GDP增长置于民众真实获得感之上时,当少数干部将个人仕途考量置于群众利益之前时,政治伦理已经发生了危险的偏移。纪录片中习仲勋怒斥“官老爷作风”的历史画面,对今天仍有振聋发聩之效。在社交媒体时代,“键盘群众路线”无法替代真实的血肉联系,技术治理的进步不能掩盖政治伦理的退化。
重构当代政治伦理需要从习仲勋群众路线实践中汲取智慧。纪录片启示我们,首先要重建干部与群众的“生活共同体”。习仲勋之所以能准确把握群众脉搏,源于他与群众共享生活经验。今天,鼓励干部真正“下沉”,不仅身体下沉,更要情感和思维下沉,是重建这种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其次,要发展“协商型治理”模式。纪录片显示,习仲勋的重大决策都经过反复的群众磋商,这种参与式决策能有效避免政策脱离实际。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更需要建立制度化的民意吸纳机制。再次,要培养“人民性”的政治判断标准。习仲勋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种以人民评价为核心的政治成功标准,对纠正当前某些片面政绩观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赤诚》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为当下提供镜鉴。当我们将习仲勋的群众路线实践置于当代政治伦理重构的语境中考量时,会发现“人民就是江山”绝非修辞,而是治国理政的根本逻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只有真正践行群众路线,让政策制定回归人民性本源,才能筑牢执政根基。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政治遗产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共产党人的政治伦理不能变;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与群众血肉联系的传统不能丢;无论挑战如何复杂,“人民江山论”的核心理念不能忘。
观看《赤诚》,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对一位革命前辈的缅怀,更是对一种政治伦理的呼唤。当千千万万党员干部真正将“人民就是江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中国政治文明将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这或许正是纪录片创作者希望通过习仲勋形象传递给当代观众的最重要信息。在群众路线的践行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智慧,更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某种可能性方向——一种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伦理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