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人们以各种方式深切缅怀他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建立的不朽功勋,感念他为人民不懈奋斗、奉献一切的人生历程和精神境界。
毛泽东曾赞誉习仲勋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也始终以做“人民的忠实勤务员”为己任,坚定地认为党的利益同人民利益是一致的。他是这样说的想的,更是这样做的。密切联系群众是习仲勋一生的优良作风,他视人民群众如父母,始终以炽热之心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一特点在西北根据地时期就表现得非常突出。
在兵运中,习仲勋与士兵建立密切的个人关系,进行革命宣传,启发士兵觉悟,培养兵运骨干。在创建照金苏维埃政权过程中,他一村一村地做调查研究,一家一户做群众工作,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分粮斗争,实行分土地、分粮食、分牛羊、戒烟、戒赌等政策。在绥德,他深入农村、总结经验,了解群众的冷暖,领导当地大生产运动、“三三制”政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能造福于民的人,群众也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当年,党组织曾对习仲勋作过这样的评价:凡是关中的人民,无论大人和小孩都知道他,都喜欢他。平时在办公的地方,每天都挤满了群众,群众总是把仲勋同志看成最知心的朋友。群众的拥护爱戴,是最高的褒奖,也为革命者和执政者提供了无穷伟力。
习仲勋爱民、知民、为民的赤子情怀,即便经历了“文革”的长期磨难,却久而弥笃。上世纪70年代后期,习仲勋同志主政广东期间,面对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现实,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团结和带领省委一班人,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率先向中央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形势,赋予广东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试办特区,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的请求。这一建议被中央采纳,经济特区由此而生,“杀出一条血路来”。
在这段惊心动魄而又荡气回肠的历史进程中,习仲勋说过:特区之特,关键在敢于改革,敢于试验,敢于牺牲。这个特,不是指在生活上特,不是要脱离群众。敢试,有时候可能会试错,这没有关系,顶多不就是一个乌纱帽嘛。敢想、敢干、敢于担当,使习仲勋给刚刚起步的改革事业带来了有力的支撑和推动。这种果敢与实干,同样源于他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对民生福祉的关切。
当年,“逃港风”问题严重,有人说偷渡外逃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是犯罪,必须坐牢。习仲勋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一些群众之所以要偷渡外逃,根源还是在于生存遇到了危机。当时的广东相当穷困:5500万人,1000万人吃不饱,“鱼米之乡”的老百姓几乎既没鱼吃也没米吃;粤北的主食是红薯,而吃的主菜是被称为“无缝钢管”的空心菜。“逃港潮”的一时泛滥,不只是沿海人觉悟出了问题,更是经济上出了问题。因而,习仲勋一方面坚决反对把偷渡外逃的群众视为犯罪分子,一方面加快改革步伐,推动特区建设,用发展这把钥匙破解温饱问题。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体察民间疾苦的精神,直到今天依然让人感奋,什么是“为民务实”,这就是最好的诠释。
有一篇回忆文章说,习仲勋一生参与完成了两大历史使命:一是与刘志丹、谢子长一起,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另一个则是在邓小平、叶剑英的亲自支持、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创建了经济特区。这两大历史使命,都是围绕人民这个中心,前者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与自由,后者是为了人民的富裕与幸福。完成这两大使命,都离不开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所产生的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