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反“李一哲”案
“文革”后,广东省和全国一样,面临着大量冤假错案和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习仲勋和随后到广东省任省委书记的杨尚昆被寄予厚望,因为他俩本身就曾是受害者,而且“资格老,压得住阵”。在平反错案问题上,习仲勋下了极大的决心。有一次,被陷害的原广东省委书记古大存的夫人曾史文问习仲勋:“有人说你为"地方主义"翻案,你知不知道?”习仲勋回答:“知道,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我被挤出广东;另一种可能是把为"地方主义"等平反活动搞成。”
习仲勋按照中央的指示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主要依靠省纪委进行复查,对这些冤假错案逐一加以解决。首先得到平反的,是大批华侨、归侨和侨眷、侨属,他们因为“海外关系”在“文革”中受到迫害。平反后,侨乡人民的积极性高涨,在改革开放中,引来巨额外资,为广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为曾震惊中外的“李一哲”案平反的过程中,更突出了习仲勋持重细致、深谋远虑的工作特点。
1974年11月,广州的李正天、陈一阳、王希哲等人以“李一哲”的署名,在闹市区张贴大字报,抨击当时不完善的民主与法制,矛头直指林彪集团大搞封建法西斯专政的罪行,还不点名地指出江青一伙搞极左活动。此事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应和争论。李正天等人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习仲勋亲自抓这个重点案件的平反工作。1978年年底,省委决定,“李一哲”案件应予平反,并于12月30日释放了李正天等人。此后,已被中央任命为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连续4次接见李正天等人,诚恳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并听取意见。习仲勋语重心长地劝说并主动承担责任,令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但到了1979年的3月15日,波澜再起。李正天等人再次使用“李一哲”的名义,在广州街头贴出《启事》,决定在广州春交会期间举行“理论讨论会”。他们还给香港有关杂志寄去了《启事》,要求刊登,欢迎港澳及海外人士到会。第二天,李正天等人还致信习仲勋,表示希望能够得到省委的支持。习仲勋等省委领导马上约见了李正天等人,严肃地指出他们这种做法将会影响到安定团结。习仲勋恳切地说:“4月15日是春交会,成千上万外宾都来了,你们却把广州市搞乱了……难道这叫民主?这叫无政府、无纪律!”经习仲勋做工作,李正天等人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接受了批评,也接受了意见,最后取消了这次讨论会。
向中央要政策
面对“文革”后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习仲勋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是如何解放思想,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快把经济搞上去。他深切地感受到,搞活地方经济的唯一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对外开放。这也是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想法。 1978年四五月间,国务院选派了3个代表团(组),分别出国和到港澳地区考察经济发展情况。赴港澳考察组回来时路经广州,向习仲勋等广东省领导介绍了他们实地考察的情况,大家听后都极为震动。在交换意见时,考察组建议把宝安和珠海两县改为两个省辖市,建成商品出口基地,这与广东省委的想法不谋而合。 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广东省,同意将宝安和珠海两县改设为市。
4月5日至28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其间,习仲勋、杨尚昆等人向中央领导汇报了广东的情况,并提出让中央给广东以更大的自主权,允许广东参照外国和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搞出口特区。当时,习仲勋他们的想法立即引来两种不同的态度。支持者认为要改革开放,就要有这样的力度。反对者则大泼冷水。甚至有人说,广东如果这样搞,那得在边界上拉起7000公里长的铁丝网,把广东与毗邻的几个省隔离开来。 虽然有反对意见,但这个构想还是得到邓小平等许多中央领导的支持。邓小平还追溯陕甘宁的传统,提出“特区”的概念。当谈到配套资金时,邓小平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句话后来广为人知。 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和福建两个省委的报告,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习仲勋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称自己当时的心情“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能在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先走一步,惧的是担子很重,又没有经验,但“我们确信路是人走出来的”。 1980年8月26日,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正式诞生。9月28日,中央下发会议纪要,其中清楚写明:“中央授权给广东省,对中央各部门的指令和要求采取灵活办法。适合的就执行,不适合的可以不执行或变通办理。”11月中旬,中央决定:习仲勋、杨尚昆调回中央工作,任仲夷接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 广东人永远不会忘记,习仲勋和杨尚昆离任前争取来的政策,不仅是留给广东的珍贵“遗产”,更是一把改革开放的尚方宝剑。此后,开放之潮从南到北,一番新天地逐渐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