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过程中,习仲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其卓越表现和非凡才华,在1931年冬担任了党在该营的营委书记。这个职位,实际上是对习仲勋前一段兵运工作的一个总结,是对他在兵运中发挥的作用的肯定,是对他的党性、智慧、能力和人望的肯定。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其时正值王德修部兵运工作的关键时期,工作局面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该部已被陕西省委列为兵运工作的重点,兵运即将进入最后收官的阶段。二是,营委书记是一个关系继续开拓其局面、争取兵运目标实现的重要岗位,是搞好该营兵运的关键环节。概括地说,习仲勋是在关键时期被推上关键岗位的。
成功组织兵变
1932年春,王德修部的兵运面临了新的情况。一是,王德修营将要调防甘肃的徽县、成县。该部士兵大都是乾县、礼泉、彬县等地人,西迁凤翔已经普遍存有思归家乡的情绪,并且因为待遇低劣、生活困苦而“怨气很大”,此时对越走越远,抵触情绪很大,“士兵的情绪甚是沸腾”。二是,统辖该营的团长曹润华“是个反动老军人”,他把该营4个连长中撤换了3个,安插亲信接任;把该营主力——机枪连解散重组,另行成立了他的亲信把控的机枪连。这是一种反动压迫,且一步步进逼,将严重威胁兵运工作。
有鉴于此,习仲勋为首的营委“即积极准备哗变。”在请示陕西省委并得到批准后,习仲勋就筹划兵变的具体问题,主持召开营委会议,研究决定:(一)在开往徽县,经过两当县城宿营时举事;(二)由陕西省委特派员刘林圃负责制定兵变后的行军路线。并对细节如刘林圃如何隐蔽住宿以确保安全,行军中他如何与营委保持联系等,都做了布置。
1932年4月1日当晚,在该营移防到达两当县城后,习仲勋又主持召开营委扩大会议,具体部署兵变的行动方案,确定了兵变总指挥、兵变时间、各连兵变任务和负责人等。
按照营委决定,王德修部“遂于当晚12点举行兵变。”
由于筹划得当,兵变进行得比较顺利,除机枪连因枪声有了戒备、未能达成解除其武装的目标外,其他3个连都顺利拉了出来。营长王德修听到枪声翻墙逃入山中。
两当兵变取得了成功(不能因为后来部队被打散而否定其成功),这是习仲勋等艰苦兵运的结果,是兵变时机选择正确、部署得当的结果。
(作者系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