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菜与国宴
1960年5月,毛泽东到武汉时,有关负责同志告诉杨纯清:“不要弄肉给主席吃。不然,主席会发脾气的。”
原来,因国家处在困难时期,毛泽东给自己定下了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主席历来是“说话算数”、“交代了的事情就要照办”的。在那些日子,毛泽东有7个月不吃一块猪肉,有时工作一天吃一盘马齿苋或菠菜之类。同志们心里很焦急。当时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走进厨房说:“杨师傅,你们一定要想办法让主席在湖北吃好点!”
有一天,杨纯清心里实在过不去,便斗胆给主席做了一道“青菜汤”。他将母鸡清炖,然后取出鸡肉,将鸡汤里的油汁过滤干净,再将青菜叶下进汤里。吃饭时毛泽东似乎有所识破,对公务员说:“你去问一下杨师傅,这菜汤里怎么有鸡汤味?”他只好前来敷衍回答:“大概是多放了点味精。”事后,汪东兴与杨纯清开玩笑说:“杨师傅的水平真高,青菜汤做出鸡汤来。”
那些日子,为了能改善一下主席的生活,杨纯清和警卫人员商议,有时到磨山脚下,东湖边上打猎。如果运气好,可以打到野鸡野鸭,还能捉到一些泥鳅、鱼虾。这就大大丰富了主席的菜谱。
不知内情的人也许会推测:按毛主席的地位,他每餐都会有美酒佳肴、山珍海味,肯定是十盘八碟的,应有尽有。其实不然,主席的生活十分俭朴。他严格要求四菜一汤。除了猪肉定时定量,平时吃得最多的是人人都吃的家常蔬菜。他吃米饭也有些“特别”,米要求是农家人吃的糙米,做饭时还要掺合麦米、玉米、豆子等杂粮,有时还要求米饭内加红苕。主席对世人所崇尚的“山珍海味”不屑一顾,对海参、鱼翅等美味大不以为然。
有一回杨纯清为主席做了一碗“芙蓉鸡片”,主席却一片也没吃。他问清这道菜的名称后对杨纯清说:“听这名字我就不爱吃,现在不吃这东西,就是将来条件好了,我还是吃红烧肉过瘾些!”
主席对这些高级东西有他自己的见解。他说:“所谓山珍海味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这些东西本来是老百姓吃的,一旦皇帝老子吃了,它的名望就提高了,到后来就高不可攀、神乎其神了。所以,那些有了权、有了钱的人是肯定要想方设法弄来吃的。吃了皇帝老子吃的东西,自己便成了皇帝,这就叫着沾光吧。”
主席还说:“本人生来不高贵,故高贵之物不敢问津。”主席一贯认为:人吃五谷杂粮和粗茶淡饭,能通便畅气。我们还是不要把自己养娇贵为好。
主席对作料也不感兴趣,他不吃大葱、生粉之类,连酱油也不多吃。他说:“还是原汤原味好,这叫‘保持本色’”。主席几乎天天吃娃娃菜,有时也吃苦瓜和臭豆腐。
“娃娃菜”是主席的“发明”,也是主席给起的名字。这道菜是主席叫杨纯清用萝卜苗和叶柄烧制而成的。农家一般都不吃萝卜苗,因为它味苦、粗糙,附有细细毛刺。主席却很爱吃。他说:“我就是爱吃它的苦味。”并把它推荐上了国宴。那是1960年,毛主席在武昌东湖设国宴招待朝鲜贵宾,上了娃娃菜。主席向外宾介绍:“这道娃娃菜营养价值很高,中国皇帝也吃娃娃菜。萝卜在中药书上有名位,叫‘地阳参’,很补人哩。”
主席说的“娃娃菜”,中国皇帝也吃,史料无从稽考,却把在场的好多人逗笑了。后来,在湖北的每次国宴,主席总没有忘记上这道“娃娃菜”。
“豆皮是湖北风味,要保持下去”
老通城酒楼83岁的“豆皮大王”曾延林师傅接受笔者采访时介绍说,豆皮是湖北江汉平原上的传统食品。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摊好些豆丝,来了客人后,配上腊肉、鸡蛋煮着吃。
解放前,曾延林和他的师兄、“豆皮大王”高金安,在总结武汉肉丁工艺基础上,创新出三鲜豆皮做法。老通城是1929年开业的老字号,1946年该店老板打出“豆皮大王”的旗号。
建国后,曾延林师傅的一个最大心愿就是见见毛主席,请他老人家尝尝自己亲手做的豆皮,以表达对新中国人民翻身作主人的感激之情。回忆起1958年4月3日,毛主席到老通城分店吃豆皮的情景,曾延林师傅心潮起伏:“那时我很激动,见他老人家一面不容易,怎么也说不出话来,就祝他老人家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