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在一个拍卖会成功竞拍到一张非常特殊,非常罕见的苏区米票(图1)。说其特殊,米票的发行单位是“公万县苏维埃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此发行单位目前找不到史料记载,让人一头雾水。面额本来应该书写“半斤米票”即可,但在中间却增加了“临时”两个字,成为“半斤临时米票”,“临时”两个字耐人寻味。落款名称除了“主席”之外,还有个“仓库主任”,在苏区粮票史上绝无仅有。使用时间特别短暂,1934年11月16日至本年底,总共只有45天,是苏区使用时间最短的米票。
说其罕见,是因为十多年来我特别留意这种米票,期待有新的发现,尤其是除“半斤临时米票”之外其他面额的米票。但非常遗憾,到目前为止,全国仅发现两张这种“半斤临时米票”(笔者与中国收藏家协会票证委员会原主任蔡援朝各收藏一张)。
图1
该米票使用的是一种比较薄的毛边纸,单面印刷,规格是:宽99mm,长151mm(上下两头略小只有96mm)。上方弧形从右至左书“公万县苏维埃政府”,中间有镰刀与铁锤交叉的党徽图案,党徽下方是“财政经济委员会”7个字。接下来有两条花纹隔段,隔段中间书米票面额“半斤临时米票”6个字。下方是发行米票的5条说明:“一、此票是便利政府机关革命团体工作人员及红色战士出差或巡视工作之用。二、持此票可按票面米数到公万兴县各级政府机关革命团体及红色饭店等处每人吃饭一餐,油盐柴菜钱另补二分,如无介绍信者仍不接洽。三、持此票可向公万仓库兑取票面米数或谷子(以六十八斤十二两兑一百斤谷计算)。四、此票通用于公万兴苏区境内,不拘政府机关革命团体红色部队工农民众均可凭票到公万县或经济委员会仓库兑换米谷。五、此票自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六日起至本年底为通用期,过期不适用。”落款为主席:罗日光(印章)、仓库主任:赖仁香(印章)。
此米票的设计除了发行米票的具体说明略有不同之外,其余与中央苏区使用的九两米票基本相同,尤其是米票上方两条隔段花纹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图2)。
与中央政府粮食人民委员部发行的九两米票印刷不同的是:中央政府粮食人民委员部发行的九两米票是石印印刷,票面字体清晰,印章是套印上去的,非常规范。而公万县苏维埃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米票是蜡刻印制,票面字体比较模糊,印章是手工盖上去的,此票圆形公章还盖反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几个字在下方,“江西省公万县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几个字在上方。
图2
为了弄清楚这张米票的来龙去脉,我花费了很多时间,请教了很多专家,查阅了很多苏区史料,现将大体情况分享如下。
一、公万兴苏区的由来
历史上究竟存不存在“公万兴苏区”呢?这要从中央苏区设立“公略县”说起。
在中央苏区的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战斗,红军第3军军长黄公略执行毛泽东同志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指挥红3军英勇作战,屡建战功。在龙冈战斗中击退国民党军第18师的连续进攻,在富田战斗中配合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第28师大部和47师1个旅一部,在老营盘战斗中歼灭国民党军第9师独立旅。战功显赫。
1931年7月4日,就在第三次反“围剿”战斗正激烈的时候,黄公略奉命指挥部队转移,经吉安东固六渡坳时,不幸遭遇敌机轰炸和机枪扫射,中弹牺牲。由此红一方面军失去了一位为杰出的将领。
有人总结他的一生,与“三”有着很深的情愫:毛泽东三次为之挥毫泼墨;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牺牲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时年33岁。
图3 黄公略画像
中共苏区中央局为纪念黄公略,决定在东固地区设立公略县,将东固、富田、水南、白沙、水东、中鹄、折桂、儒林、罗家、冠山、纯化等11个区划入公略县,面积约90平方公里,10万人口,跨吉安、泰和、吉水、永丰4县。同时在瑞金建立“公略亭”,并将红军第二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
由于公略县处于中央苏区的北部,是最早受到国民党军“围剿”的地区之一。随着根据地的缩小,1934年4月中旬,公略县苏维埃政府从水南迁往东固与泰和交界桥头冈的回龙洲(图4)。这里往东是宁都县;往南是兴国县;往西是太和县、万安县;往北是吉安县、吉水县、永丰县。1934年五六月间,胡海同志来到东固领导游击队活动。7月建立了公万兴独立团,团长胡发鑫,共有七八百人,五六百支枪,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围剿”。(吴永明主编《中央苏区革命史•调查资料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3月版卷三第514页)
图4 回龙洲位置图
公万兴游击区的“公”指的是公略县,“兴”指的兴国县,而“万”指的并非是万安县,而是“万太县”。苏区初期,曾经于1930年7月成立过万安县苏维埃政府和泰和县苏维埃政府,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赣西办事处。1931年11月,泰和县赣江以东苏区与万安县赣江以东苏区合并设立万泰县,成立万泰县苏维埃政府,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万泰县苏维埃政府管辖沙村、寺下、冠朝、古坪、文圹、黄亭、东红、丝毛坪、窖头、圹上、茅坪等区级苏维埃政府,直至主力红军长征之后自行撤销。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之后,为了钳制敌人,分散敌人力量,留守苏区的中共江西省委决定成立公万兴特委,辖公略、万太、兴国三个县委,特委书记先后由徐达志、胡海担任。一直到1935年农历二月初八胡海、胡发鑫被抓,特委解体,游击队停止活动。(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655页)
二、“公万县”与公万兴游击区
上述史料证明,中央苏区后期在公略县、万太县、兴国县边沿地区建立游击区是肯定的。但非常奇怪的是,史料只有“公万兴独立团”和“中共公万兴特委”的记载,却没有“公万兴苏维埃政府”的记载。
和公万兴游击区情况类似的,主力红军长征之后闽西游击区的情况是:东线国民党部队十余万之众进入闽西之后,1935年1月,留在闽西坚持游击战争的福建省党政军领导机关洞察时势,在新泉县、上杭县、长汀县交界的障云岭成立新汀杭县,由长汀濯田露潭村的刘祥文任县委书记,连城朋口鱼潭村的杨松辉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并统一武装力量,由雷桂林任游击纵队司令,钟奕辉任政委。
江西游击区的情况其实也一样,成立过很多临时性质的政府机构。如 1934 年 6 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乐安、宜黄、崇仁 3 县苏区缩小,遂将其合并为乐宜崇县,并成立县苏维埃政府,至1934 年 12 月停止活动。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前后,曾经一度建立过永(丰)龙(冈)县、兴(国)胜(利)县、瑞西县、公(略)永(丰)县。均成立过县苏维埃政府。
苏区时期体制不够健全,是一个客观事实。尤其是主力红军长征之后,艰苦的生存环境,体制变动频繁。主力红军离开后的初始阶段,为了造成完整苏区的假象,以迷惑敌人,各游击区仍然存在苏维埃政府及其各种群众团体,仍然大张旗鼓贴布告发通知。实际上很多单位已经不存在了,有的是几个县合在一起,重新设立党组织和政府机构,重新任命党和政府的负责人而已。
按正常逻辑推理,公万兴游击区既然有独立团,有特委的存在,建立过“公万兴县苏维埃政府”是大概率事件。
至于“公万县”的名称问题,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少使用一个“兴”字很正常。苏区时期地名使用不够规范是常有的事,比如当时的“门岭县”,由于县址所在地叫“筠门岭”,所以有的文件称“门岭县”有的称“筠岭县”,包括当时苏区的公章都各不相同。
最典型的是瑞金,瑞金当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很多经典教科书著作都这样表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从此‘瑞金’改为‘瑞京’。”给人一种感觉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平”改为“北京”一样。其实在很多苏区布告、文件、报纸“瑞金”与“瑞京”是混用的。其混用的时间也并非是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而是在一年半之后(最早出现在《红色中华》报的时间是1933年5月17日)。 苏区文物与现有史料记载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如1931年6月,中共中央原负责人向忠发被国民党逮捕,随即叛变。国民党当局认为向忠发这个人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便在第3天把他给枪毙了。可是,中央苏区这边由于消息闭塞,没有人知道,还误认为向忠发是“光荣牺牲”。于是,中共苏区中央局8月25日发出《为忠发同志惨死告苏区工农劳苦群众书》。同时,将于都、兴国、宁都、瑞金四县交界的原于北特区苏维埃政府改名为“忠发县”。1931年底,周恩来到达瑞金之后,才发现搞错了,赶快于1932年1月将“忠发县”改为“胜利县”。这段非常短暂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找不到苏区曾经设立过“忠发县”的史料记载,但却有不少文物存在,你说怪不怪?
再比如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公债,目前能够看到的史料记载发行数量都是300万元。百度百科搜索词条的表述也是300万元。可根据收集到的各种面额经济建设公债券号码统计,实际发行数量在500万元以上。
又比如关于苏维埃国家银行铜币发行时间问题,所有教科书要吗不提发行时间,要吗说1932年与纸币和银币同期发行,包括所有国际、国内鉴定评级公司都标注为“1932”(公博公司于2018年后改正为“1934”)。根据存世文物原件记载,实际上发行时间是1934年2月5日。
类似情况,苏区还真不少。
另外,从米票面额书写的文字也透露一些当时的信息。半斤米票就半斤米票,却在中间多了“临时”两个字,成为“半斤临时米票”。“临时”两个字的表述耐人寻味,“公万县苏维埃政府”是否临时借用的名称,或者说是正处于筹备阶段?又或者说由于当时叫“公万兴”特委、“公万兴”游击队,“公万县”少了一个“兴”,内部还在争论究竟是“公万县”好,还是“公万兴县”的名称好。希望有更多的同仁提供史料佐证。
三、米票真实性分析
由于没有公万县的史料记载,这张米票成为一桩悬案。
搞苏区文物研究的人都知道,分析判断一件人们从未见过文物的真假,是非常不简单,非常不容易的事。既要说服自己,更要说服别人。这就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来分析一下:
1、前面所说,此米票的设计与中央政府粮食人民委员部发行的九两米票如出一辙。发行单位、米票面额、使用对象、使用区域、兑换规定、使用时间、落款、公私印章等等,都非常规范。另外,此米票油墨特征明显、背面透印自然,使用的纸张也没有问题,符合苏区纸质文物的基本特征。
2、文字形态符合苏区使用习惯。如机关的“关”字;公万兴的“兴”字;计算的“算”字等等,都是当时的一种特殊写法。比较两张米票五条使用说明的文字(图5),“一”与“二”字底下的点,一张比较近一张比较远。两个“五”字区别特别大。这就说明两张米票并非同一版式。这与蜡纸刻写情况是吻合的,正常情况下,一张蜡纸(如同现在的A3纸)可以刻写4张米票,由于手工刻写,就会产生4种版式。如果是臆造之物,臆造者不可能那么辛苦刻写两个版式,肯定只有一个版式。因为以最低的造假成本赚取最高的利润是造假者的惯性思维。
图5 两张米票版式比较
3、盖章印文规范(图6)。此米票由于手工盖章,印章有点盖反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名朝下方,“江西省公万县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朝上方。但印文是规范的,隐隐约约可以看出中间的图案也比较规范。
图6
4、从一个公章和两个私章看(图7),自然风化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两个私章,印泥已经风化出“晕散”的效果,证明这并不是近代加盖的印章,留下了比较长时间的痕迹。
图7 落款印章
综上所述,从各个方面情况分析与判断,公万县苏维埃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半斤临时米票,属于真品无疑。
至此,也希望致力于苏区史料研究的同仁,进一步发掘公万县苏维埃政府的历史,提供更加完整的证据链,使苏区史料不断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