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粮食给游击队的鸿文三姐像。
梁诗伟在棠下祖屋前。
借条内容。
地点:
棠下镇三堡乡市民梁诗伟的祖屋
借条开出单位:
新鹤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第三中队
最近,民间文史研究爱好者陈先生,在市民梁诗伟老人位于棠下镇三堡乡的祖屋里,寻找到一张抗日战争时期新鹤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第三中队开出的借条,使这件尘封了65年的珍贵革命历史文物重现世人面前。
采访获线索
立意寻真物
2008年2月,陈先生在《江门日报》发表了《井溪莱山梁公祠:激荡着一段红色烽烟》的文章。文中记录了梁诗伟讲述他二哥的女儿梁月娇在抗战期间参加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有一天带着游击队员回家要粮食时,游击队曾写下借条给梁家一事,但是梁诗伟当时并未找到这张借条。两年来,为了能找到这张证明梁家在国难当头的年代,义无反顾地帮助和支持革命武装队伍的事实和依据,陈先生和梁诗伟曾多次商讨查找渠道。2009年12月12日,梁诗伟决定与陈先生一起再次返回其祖屋寻找。
游击队借条
惊现祖屋神阁
当日上午,陈先生与梁诗伟一起在梁家祖屋寻找这张借条。墙角、阁板、瓷器瓦缸等成了必查的地方,忙碌了半天,还是一无所获。在查找过几个房间后,陈先生建议上神阁﹙放祖先神位的地方﹚找,于是梁诗伟拿来木梯,陈先生沿着木梯爬上梁家神阁,梁诗伟则站在木梯横栏上,两人一起查看两块梁家祖先的神主牌﹙刻记先人生卒年月的木板﹚,没有发现藏有异物。
当手电筒微弱的光线照到第三块神主牌时,梁诗伟老人一下子发觉到木牌缝中藏有一张红纸,两人赶忙打开神主牌,终于发现里面藏有一个小红包,拆开一看,果然有张印有红线条的玉扣纸。梁诗伟老人连忙高喊“是啦、是啦”,因为他清楚地记得,当年这张玉扣纸是他亲手从自己的抄书簿最后一页撕下来递给游击队员的,当年用毛笔写借条时的墨砚他至今仍在使用。
陈先生拿起小红包走下神阁,展开纸条一看,只见上面用清晰的毛笔字写着:“借条 今借到大井头村鸿文三姐白米陆拾斤,待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按每年一倍偿还,如此类推。立据人: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中队李兆培,民国卅三年十月十三日﹙即1944年﹚。”显然,这是一件革命历史文物!陈先生如获至宝,怀着崇敬和感激的心情,点了几柱线香,向梁家祖先的神位虔敬地鞠了个躬。
梁诗伟三妈
保存下这张借条
这张借条的发现,不仅对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粤中区党组织领导的抗日部队武装斗争史有依据作用,而且是证明人民军队在战争年代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借群众东西要还”纪律的典型事例,是十分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也是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目前存世不多的史料原件之一,拥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史料价值。
据梁诗伟讲,他父亲原是旅美华侨,年轻时靠在海外打工开店铺省下一些积蓄,年老时携家眷叶落归根回到家乡。当时,他们的家境在三堡乡算是富有的。借条上写的鸿文三姐,实际是他父亲﹙鸿文﹚的第三位妻子,梁诗伟叫她三妈。当时他父亲已经去世,家中一切事务是由他三妈掌管的,正因为这样,解放后不久开展的土改运动便将他三妈划为地主成份,最终死在监狱里。为证实当年游击队到梁家借粮食及梁诗伟三妈在监狱一事,陈先生看望了居住在三堡乡的原梁家贴身婢女﹙叫妹仔姐﹚,她在谈话中证实有此事。
“文革”期间,梁家再次遭受浩劫,大量的史料书籍被当成是“封、资、修”物品而被焚毁。
虽经几次大劫,但这张借条却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有小部份被红纸染红﹚,应该讲梁诗伟的三妈是一个非常有心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