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目睹。一般来说,几乎带点文化味的小玩意儿、有点年头的旧货,“鬼市”应有尽有。“华威桥鬼市”其所卖旧货上至明清,下至文革时期,金石、字画、玉器、古玩,家什杂物,奇奇怪怪,无所不包。最大的特点是离不开“旧”和“奇”。每逢周日,这里必是人头攒动,作为人文一景,旧货市场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鬼市”的磁性真大。
一 道 靓 丽 人 文 景 观
“鬼市”热闹的原因无外乎是货源的第一手性强、真货的比例较高、价格较便宜,但还有一点不好的,就是同城市的管理格格不入。从“鬼市”热闹起来,综合部门没少清理,一会被驱散,一会又聚到对面;工地日夜看守了,商贩就在华威桥下摆开。但最后还是被规划到内侧的潘家园东路两旁。1992年底,潘家园街道办事处将废弃工地开办“潘家园星期天旧货市场”。1995年施行的“双休日”制度,让爱好者有了充裕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收藏品,远道而来的经营者却增加了成倍的营业时间。这一进一出,收藏品市场本身就值得规模化、企业化投资了。1995年至1997年,潘家园街道办事处分两次共投资350万元,占地50多亩,使露天市场退场进棚,改善了经营场所。2001年底潘家园市场全部进棚后,这里的场地变得更大,货物也变得更多了。2002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对大棚重新改造建设,新建四个大棚,设四个大的区域,外围另有野摊区,西部辟有石材艺术品区与停车场。并在四个大棚周边新建了仿古建筑的店面,形成现在非常壮观的景象。
潘家园古玩艺术文化园已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收藏品交流中心,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的引擎,潘家园将推动自身产业升级。古代艺术品具有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基础,随着潘家园旧货市场标志性文化基地的品牌效应,再加上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潘家园文化标签越来越醒目。文化产业已被作为首都北京的支柱产业来进行战略部署,在这种背景下,潘家园的位置显得尤其重要。十多年的积淀,使潘家园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圈”的大概念,从而涵盖了更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除了极具收藏价值的中国古董、驰名中外的手工艺制品、中国书画、古籍图书,以及古代家具、古典室内装修摆件等中国物化的传统文化产品,已为世人所熟知外,由于这块风水宝地是收藏家、海外游客、大使馆外交官、专家学者、演艺界名流聚居的地方,使得这里有着层次最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人文景观。北京藏品市场随后出现报国寺、琉璃厂文化街荣兴市场和海王村市场、古玩城、兆佳朝外古典家具市场、亮马收藏品市场、红桥市场、北方旧货市场、荷花市场等组成各具特色的淘宝好去处。但潘家园是旧货交易的中心。
引 领 北 方 大 市 场
北京旧货市场常客大体上为四种人:一是旧货商,他们买得勤,卖得也快,见“张儿”就走;二是旧货收藏者,他们眼光刁,该出手时就出手;三是旧货爱好者,他们把逛市场当成一种乐趣,当做一种生活嗜好、休闲方式和心情调剂,追求的就是心里的那份感受;四是观看者,到旧货市场的人不一定都是买家,慕名而来的看客也不少,还有老外,他们看准的是这些旧货中隐藏的中国民族特色。古籍旧刊、画报老照片,说不定哪个物件就拨动了哪位顾客尘封已久的沧桑心弦。也许因为现代文明发展得太快了,所以怀旧的人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北京的旧货市场是个宝库,总能让你在寻寻觅觅中获得意外的惊喜,旧货市场已成为收藏家的乐园。这得感谢北京人的文物意识。
北京得天独厚。真藏家在北京,但藏起来十年后才能再露一面。北京收藏家埋怨最多的是“没东西”,外省人埋怨最多的是北京太挑剔。北京藏家好“憋宝”,最怕“蹋空”。井喷式的行情发动时,一定是商家没货源,藏家要东西。商家向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