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史海秘闻>>正文
永不熄灭的炉火
来源:人民网
作者:采访得到苗鹏、刘建军、王瑞、陈海燕、王豹大力支持
浏览次数:
2025-08-24 09:18:40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车子穿行在太行山脉中段的“S”形山路上,只见峭壁摩天,双崖欲合。苍松翠柏间,一段段残垣断壁、一排排经过修复的石屋静静矗立。

    “这就是黄崖洞兵工厂旧址。”日前,跟随解说员走近厂房,记者看到砖缝里还有细碎的铁屑。一座石碑上,刻有两行遒劲有力的大字:“崇山幽谷创建军工,造枪造炮打败日寇。”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记者眼前仿佛浮现当年热火朝天的场面:钢花四溅的土炉旁,军工们鼓风箱、锉枪膛、淬刀锋……

    追昔抚今,“老军工”的铸剑精神仍在传承。国产航母、新型战机、“东风快递”……新时代的一系列大国重器背后,依然燃烧着那永不熄灭的炉火。

    从“敌人给我们造”到“我们也要自己造”——

    诞生在黄崖洞,启航在太行山

    黄崖洞兵工厂陈列馆,悬挂着一支八一式马步枪的照片。

    这支工艺朴素的步枪,是黄崖洞兵工厂1940年研制生产的第一批步枪之一。它集短而准、轻而活等优势于一体,尤其是弹射刺刀的精妙设计,非常适合八路军游击作战和近距格斗。

    作为我军研制的首批制式步枪,它见证了人民军工从无到有的创业史。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句《游击队之歌》里的歌词看似乐观,背后却藏着当年先辈用生命夺取枪支的悲壮。

    和我们一起前来探访的70多岁杨江贤老人,一直致力于黄崖洞兵工厂史料研究,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历史细节——

    抗战中,日军发现,八路军打完3枪就冲锋,当时有点摸不着头脑,但交手多了鬼子才明白,那是因为缺少弹药,所以曾称八路军为“三枪八路”。

    火器不如人,那就肉搏。敌人曾刊文《八路军怪魔的游击战争》记述:“(他们)不用枪,只肉搏……不管火力多么硬,常硬着头皮冲上去”。

    “没有枪,没有炮,我们也要自己造。”惨烈的牺牲,让“建立自己的兵工厂”成了八路军将士最迫切的渴望。仅用不到半年时间,他们就在悬崖间建起了这座黄崖洞兵工厂。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之所以在这里选址,就是因为黄崖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能有效躲避日军的轰炸和突袭。”站在山洞间的兵工厂旧址,记者深刻感受到“人力胜天”的震撼,“自力更生”的壮举。

    采访中,解说员指着展柜里一节钢轨说:“这是在破袭战中,八路军专门拆运回来造枪造炮的钢轨。”

    缺加工无缝枪管的好钢材,就拆钢轨替代;没有深孔加工设备,就用车床攻坚;缺拉来复线机,便创新挤压法破局;电力不足,就靠人力手摇脚蹬驱动车床和电机生产……凭着背水攻坚的执着,抗战军工人打造出第一批八一式马步枪。

    这批八一式马步枪,率先补充到陈赓的129师386旅。随后,关家垴战斗打响。短兵相接中,日军发现八路军手中的步枪刺刀弹出速度快,往往没等日军把“三八大盖”的刺刀装上,八路军的刺刀就已经刺了过来。他们惊呼:“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兴建了现代化兵工厂,拥有先进设备与外国专家。”

    据史料记载,黄崖洞兵工厂从1940年春正式开始生产武器后,年产的枪、炮、手榴弹等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

    记者一路追寻发现,这种熔铸太行军工风骨的作风基因,在一代代军工奋斗者的血脉中流淌。

    来到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一处军工旧址,记者站在入口处,毛泽东同志当年的豪迈誓言犹在耳畔:“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这里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厂址。靠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八千军工在此白手起家,面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哪怕看不懂图纸、缺设备、少资料,他们依然像当年黄崖洞的军工们一样,把“没有条件”变成“创造条件”,把“不可能”拆解成一个个“可能”。

    1970年8月,这里研发出我国最早的核动力反应堆。仅4个月后,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北上黄崖,寻我故乡。”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淮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就是黄崖洞兵工厂。采访时,新一代军工人告诉记者,今天虽不再需要拆钢轨造枪,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那份奋斗攻坚的智慧和勇气。

    7月27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我国又一颗自主研制的卫星发射成功。那喷射的尾焰,恰似当年燃烧在太行山上的炉火。

    此时此刻,记者心中响起那首穿越时空的壮歌:“我们在黄崖洞上诞生,我们在太行山上启航……”

    从“挂草帘的‘将军屋’”到“坦克总师的‘眼镜房’”——

    既要干事,更要干净

    这是黄崖洞兵工厂的一间“将军屋”:石块垒墙,石板苫顶,四根木棍支撑为窗,门上挂一草帘。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当时就住在这里,一边指导兵工厂生产,一边指挥部队战斗。

    “所有财力物力都毫无保留向造枪造炮倾斜。”解说员告诉记者,当时大家心里装的、手里干的,都是如何建好兵工厂,谁还有心思去琢磨追求生活住宿条件?作为黄崖洞兵工厂的主要领导者和重要奠基人,左权同志更是带头吃苦。

    在兵工厂一间石屋墙上,留存着当年八路军军工部制定的兵工厂规则,其中“奉行勤俭节约,杜绝一切浪费;不爱护机器工具、浪费材料者要受罚;绝对禁止盗卖工具原料或私送他人”等纪律规定,引起记者注意。

    俭为兴业之本,奢为败业之根。杨江贤老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40年秋,刚到兵工厂的军工杨鸿章打扫卫生,将车床上一块指甲盖大的锋钢当作铁屑倒掉,师傅得知后,急忙跑到垃圾堆找回了这块锋钢,并责怪杨鸿章:“你知道吗,这可是我们同志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占区搞来的,它比金子还贵重!”

    “这样的节俭随处可见。”杨江贤介绍,当时,生产中一些齿轮坏了,军工们就左搭配、右打磨,焊上接着用;有的军工睡在阴暗的石屋里舍不得点灯、生火,却把灯油和煤炭节省下来,去点工房的灯,生锅炉的火……

    正是这份刻进骨子里的勤俭节约、杜绝浪费、克己奉公,让原本物资匮乏的兵工厂,能够源源不断为前线输送枪支弹药。

    “今天,物质条件极大改善,技术生产能力今非昔比,但军工战线这种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精神永不过时。”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一名机关干部的话令人警醒,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军工战线都要过紧日子,把每一分钱,都花到管用的地方,不能跑冒滴漏,更不能中饱私囊。

    “既要干事,更要干净!”一路踏访,记者发现,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样的军工传统从未走远。

    空军装备部某军代局在参与某型飞机改进试验中,发现电机系统出现问题。设计部门拟重新设计电机系统,但他们认真调研发现,此举既耗时费力又费钱,便与企业联手攻关,最终排除故障彻底解决了问题,避免了近千万元的浪费。

    三代坦克总师祝榆生,在研制坦克的那些年,住的是研究基地的老式“眼镜房”,说是两室一厅,客厅小得只放得下一张餐桌;他的办公桌是从仓库里“捡”来的旧桌子;他的椅子就是一个上面放着花布棉垫的木板凳。他曾谢绝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每月4000元的补贴和终身成就奖20万元奖金,在临终前还向组织上交了一笔数额不菲的党费。

    军工专家,像军工战士一样,心中也燃烧着那团永不熄灭的炉火!

    从“一个个军工人”到“一代代军工魂”——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一座墓碑前,站着一对年轻的夫妇和两个孩子。

   “埋在下面的是谁?”一个孩子问。

    父亲告诉他,墓碑下是黄崖洞兵工厂军工沈丁祥和妻子李林一。

    红军战士沈丁祥,1940年从延安来到黄崖洞,接任军工部第一复装子弹厂厂长。李林一,1939年来到黄崖洞兵工厂工作,曾任兵工厂仓库保管员。两人在此结为革命伉俪,先后辗转多地参与创建多座兵工厂。

    1969年,周恩来总理指示研制反坦克导弹,半夜点将沈丁祥。当时被下放的沈丁祥没有丝毫迟疑,连夜去见周总理受领任务。不到3年,他和战友就成功研制出红箭-73反坦克导弹。

    二人逝世后,子女按照他们生前遗愿,把骨灰撒到太行山黄崖洞。

    不同的年代,同样的坚守。望着墓碑,记者想起曾到戈壁滩祭奠的另一个英魂。

    空军某试训基地导弹试验专家杨选春,在抗癌的18年里,拒绝病退,2次术后重返科研一线,践行“死也要死在试验场”的誓言,参与完成几十项武器定型试验任务‌。2018年杨选春去世,骨灰撒在戈壁滩。

    多少英雄血,几多太行魂。翻阅黄崖洞兵工厂的史料,听着山西省黎城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尚军的介绍,记者多次潸然泪下——

    1937年秋,日军攻入太原。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留英回国的冶金博士、军工专家张增,抱着“死也不给日本人干”的决心,主动联系我党,举家来到黄崖洞兵工厂。为了保密和安全,他改名张华清,攻克许多技术难题,为我军研制出大量炮弹。日寇偷袭黄崖洞时,张华清不到3岁的女儿不幸遇难。几个月后,在敌人对兵工厂发起的又一次“扫荡”中,张华清和妻子也壮烈牺牲。

    炮弹厂火药技师教逢春出身爆竹世家,叔父、叔母殉难于爆炸事故,唯一的儿子也因触碰废炸药被炸身亡。他自己在多次负伤、日夜操劳和长期的火药侵蚀下,积劳成疾,肺部严重受损,42岁便离世。

    1941年11月,日寇5000余人进攻黄崖洞,我军以166人的伤亡代价,取得歼敌1000余人的胜利,成功保卫了兵工厂。

    “舍生忘死志在报国,淡泊名利一心向战。”干了一辈子装备工作的军代表汪晓程,退休前特意到黄崖洞兵工厂寻根。在与记者的长谈中,他情不自禁提起一个个心中的楷模——

    “核盾功勋”林俊德,隐姓埋名扎根罗布泊52年,参与我国数十次核试验。2012年病重时,在生命最后的10个小时,仍9次请求要坐起来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老画报外的隐秘征程
·下一篇:无
·红色诗词-刘蒙:满江红·黄崖洞
·阎锡山一支枪都不给,日军要围剿129师,黄崖洞能供给什么?(组图)
·阎锡山一支枪都不给,日军要围剿129师,黄崖洞能供给什么?(组图)
·中红网-郭海鹏、刘建国:《八一式马步枪》纪念邮简首发式在黄崖洞景区举行(组图
·小彤:电视剧《黄崖洞》在山西太行山热拍 陶贤锋饰演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组图)
·特稿:电视剧《黄崖洞》在山西太行山热拍 陶贤锋饰演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组图)
·戴玉刚:电视连续剧《黄崖洞》在山西黎城县开机拍摄 陈赓大将之子、八路军研究会
·特稿:电视连续剧《黄崖洞》在山西黎城县开机拍摄 陈赓大将之子、八路军研究会会
·汤国清:黄崖洞
·特稿:黄崖洞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永不熄灭的炉火
“红色记忆·跨越山海——海(境)外藏新民
江苏:第四届长三角党史论坛在南京举办
《伟大胜利 川渝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聘请涂烈为顾问(组图)
加碑岩乡黄木杖子村
鞍山钢铁集团
大连甘井子煤码头
魏强、高湘萍:我们父亲在157厂(组图)
大和旅馆旧址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