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学员们,前赴后继奔向战场前线,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核心人才。
在抗战的烽火岁月中,电影团成员们将摄影器材当作战斗武器,用镜头定格下无数震撼人心的瞬间。他们摄制出《陕甘宁边区二届参议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纪录片,留存了《白求恩大夫》《延安各界纪念抗战五周年》等影像资料,记录了根据地军民生产自救、民主选举、军事训练等历史场景,拍摄了数以万计的反映陕甘宁边区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活动的照片。这些影像作品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出发,跨越重重封锁,到达国统区、沦陷区乃至海外进行放映,打破了外界对边区的信息隔绝,在最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了我党的政策和主张,激励了广大军民的抗日斗志,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化支撑。
1945年抗战胜利后,电影团的主要成员调往东北解放区工作,电影团也随之解散。80余年过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片头仍沿用“工农兵”标识,延安电影团的基因仍在延续。实践证明,艺术不仅是时代的镜像,更是革命的独特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