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史海秘闻>>正文
潇贺古道英家村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叶天繁 雷健
浏览次数:
2025-02-10 10:52:41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冬日清晨里,撷取一束暖阳,悠然徜徉于广西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的古街小巷间,灰墙黛瓦,古巷纵横交错,错落有致的古宅院落里,每一步似乎都叩击着岁月的回响。

  秦统一中国后修筑了条翻越“五岭”的“峡道”,现称“潇贺古道”,这条古道途经钟山县境,此地为思勤江流域,英家村就坐落在思勤江边,是连接桂东南、粤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群山环绕,因驻地山水环抱,形似大鹰,故称“鹰家”,后谐音简化为“英家”。

  英家村曾是中共广西省工委的驻地和英家武装起义所在地,这里打响了广西武装起义第一枪,在广西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冠有“八桂红色故里,广西革命摇篮”之称。深厚的红色文化,成为推动英家乡村振兴的底色,激励村民探索出一条“红色旅游+特色产业”的发展新路子。

  一

  在英家村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曾经历过一段激荡人心的红色往事,留下了内涵深厚的红色资源,如英家起义旧址纪念亭、英家支部旧址、张赞周故居……古老的红色记忆与现代的发展脉搏紧密交织在一起,共同绘制出一幅绚丽多彩、铭记历史的时代画卷。

  青石铺路,古道老屋,来到英家村一栋青砖素叠的普通民房,门口“中共英家支部旧址”的提示牌让人肃然起敬。1942年,随着中共英家特支的成立,时任广西省工委书记的钱兴经过周密分析,认为英家村交通便利,人员交流频繁,党组织发展条件和群众基础好,便于当年10月将省工委机关转移到英家。

  在英家村秘密活动期间,他们开荒种地、烧石灰、变卖家产、变身货郎卖货,过着艰苦卓绝的自救生活,不动声息地活动在英家、清塘、燕塘一带,既做着交通联络工作,也在积极为党组织筹集活动经费。

  1947年,参加完横县会议的中共桂东特派员兼英家村特支书记吴赞之,在5月初回到英家后,便同特支副书记张赞周、党员骨干王家纪共同分析桂东地区敌、友、我三方面的情况,决定在钟山的英家、富川的古城相继举行武装起义。

  “英家起义原本计划是用3个月时间准备的,但是富川古城起义的消息被泄露了,而英家起义和古城起义是同时进行的,后面就将起义准备时间压缩至一个月了。当时社会秩序混乱,加上各种苛捐杂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起义的爆发给大家点燃了生活的希望。”谈及英家起义的前前后后,革命先辈邱汉民儿子邱世喜如数家珍。

  “龙王送您一炷香,合家欢乐又吉祥。你敬龙王一支香,长命百岁保健康。”6月5日起义当晚,适逢英家街群众举行祈求平安舞香火龙的仪式,在鼓声、锣声和人们的喧哗声掩护中,60多名起义武装人员在孙亿冬、姚大年带领下,向英家乡公所和英家粮仓进发。武装人员通过爬楼梯、爬墙进入粮仓内,制服守仓人,百名群众见大门敞开,挑着担子拿着箩筐,蜂拥而至,一夜之间把三千多担谷子一扫而空,实现了开仓济贫。

  就这样,英家起义不费一枪一弹,就实现了既定目标,还缴获了多支作战枪支和电话机等物资,打响了解放战争时期广西地下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震慑了敌人,教育和鼓励了群众。

  二

  走在英家古镇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当年的红色故事仍然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传扬,也浸润在他们的心里。对于英家人而言,红色是英家永不褪去的底色,革命先辈的英勇精神成为英家人民血脉中永远流淌着的基因。

  近些年来,英家村以中共广西省工委历史博物馆、红色戏台所在地为核心区,修缮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纪念亭、马头山岩洞、粤东会馆等旧址,盘活红色古商业街,打造红廉文化和法治一条街,改造红色村庄沿线交通道路,完善配套排水管网,实施房屋风貌改造等方式,将英家村成功打造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

  一簇簇火苗,由小到大,越蹿越高,越烧越旺。盛夏时节,每当夜幕降临,渡船头公园便热闹起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篝火晚会如期开展;每年6月5日,由当地群众组成的艺术团便会在红色戏台上热情洋溢地演绎历史情景剧《红色英家》,给观众上演一场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视觉盛宴。英家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创新推出长桌长寿宴、舞香龙、竹竿舞等“月月有主题、季季有精彩”系列特色节目,成功打造红色旅游、红色产业、红色康养、红色教育、红色消费、红色村庄等特色文旅活动品牌。

  现如今,一条条柏油马路直通家门,一辆辆旅行大巴在由粤东会馆、英家起义旧址纪念亭、马头山岩洞、张赞周故居等组成的国家4A红色旅游景区里停得满满当当,穿越红色印记的贺巴高速公路犹如一条巨龙,在革命摇篮中蜿蜒向前,“英家号”幸福列车上唱响了新生活赞歌,去年累计接待游客30万余人,截至2024年10月底,已接待游客21万余人。

  三

  “绿油油的大头菜一大片!望不尽的头菜闪金光!今年头菜又是丰收年!英家的头菜最有名……”当地村民陈自添自创英家大头菜民谣在英家村广为传唱。

  英家大头菜素称“金疙瘩”“百岁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种植英家大头菜多为村民维持生计的一种手段,是带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百姓致富的特色农业产业。大头菜从种植到采收约需3个多月时间,每到深冬时节,漫步在英家村里,家家户户的阳台、院落、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色泽鲜亮、排列整齐腌制后的大头菜,构成了英家村冬日里独有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英家大头菜的栽培、种植历史与腌制、储存工艺已传承400多年,在革命年代是革命先辈们的主要食材之一,因其甜脆香、口感好的独特品质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秉持一方水土养一方特色产品的理念,英家村利用独特的土壤、气候、水质培育做优英家大头菜,2013年,英家大头菜成为钟山县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英家人种植大头菜不仅仅是为传承种植技艺,更是在弘扬红色文化,发展农文旅产业。

  为擦亮大头菜农业现代化“金字招牌”,英家村依托乡村振兴万亩科技产业示范园——英家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建设,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整合800余亩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土地,通过村集体经济15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360万元,建成红色古镇英家产业融合示范区,形成集种植、腌制、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头菜生产加工全产业链,研发生产即食产品8种,辐射带动周边大同村、河东村种植大头菜1万多亩,产品远销区内外,产值超5000万元,带动4万余名群众受益,每年为英家村集体经济增收18余万元。

  一品红色香,一口大头菜,一口家乡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场场精彩的“新农人”直播带货、产品展销宣传推介会,让英家大头菜品牌闻名四方,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菜”“致富菜”。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三八六旅黄岩底设伏歼敌
·下一篇:无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潇贺古道英家村
幸福航母之歌——幸福航母渡彼岸,人民经济
何一:人民有信仰 国家有力量(组图)
参观“黄埔军校原状陈列”——走进闪耀着时
走进闪耀着时代光辉的“黄埔军校”(一)—
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诗:冰城二首
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诗:冰城二首
把真实的毛泽东还给他最爱的人民——《1958
揭秘:毛主席从何时起不再信任林彪!
众诗人致敬著名诗人峭岩文学创作65年诗(组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