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全省农业及其他行业发展。虽然三线建设主要是为了备战,但在建设过程中照顾到了人民的吃穿用,促进了省内农业的发展。甘肃是个农业大省,农业问题比较多,一些地方粮食不能自给,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为此,省委在对三线建设进行规划时,把支援农业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将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与备战工作结合起来,有重点地抓小化肥厂的建设,增加农药的产量,搞农业技术改革,有效促进了全省农业的发展。三线企业建厂后,就近吸收附近青壮年劳动力进厂,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使工厂有了稳定可靠的劳动力来源。依靠企业,周边农村有的接了自来水,有的装上了电灯,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可以说,三线建设在客观上支援了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极大地改变了边远山区交通运输落后的状况,三线建设期间,甘肃境内完成铁路支线建设7条,境内里程为529.76公里。其中白宝、王家山支线为运煤支线,嘉镜支线为酒泉钢铁公司矿石运输线,清水支线为中国西部航天基地专用铁路,刘家峡支线为修建刘家峡水电站而修建。这些交通路线的建成不但保证了三线建设的需要,还给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对改变当地相对贫穷落后的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线建设还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965年,按照省委《关于贯彻执行〈西北局加强三线建设领导的决定〉的决定》和《关于贯彻执行〈西北局支援酒钢建设的决定〉的决定》,为保证三线建设的全面展开,加大对物资供应、服务设施和迁建企业的配套协作产品的保障,商业厅专门抽调干部负责迁建和新建企业的商业、饮食服务网点规划和商品供应安排工作。为促进商业网点的科学布局,省商业厅除对兰州、天水、陇西、刘家峡等地的商业机构充实调整外,还新建嘉峪关贸易公司,充实加强金川贸易公司。
推动甘肃城市化进程。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使三线地区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在甘肃基本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使一批新兴工业城市拔地而起,同时兰州、天水等老工业城市的经济实力,也因大批工业与科研院所的迁入和兴建而得到加强。兰州市在三线建设前已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964年后,在国家统一计划下,迁建、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使兰州市的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成为日后兰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天水市在三线建设开始后,迁建了一批机械军工企业,新建了一批轻纺工业和铁路工业,带动了天水市交通邮电、商业财政、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使天水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成为甘肃新兴的工业城市。白银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素以“铜城”闻名遐迩,拥有大型黄铁矿型铜矿。三线建设时期,先后建成了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银光化学材料厂、西北铜加工厂、西北铝加工厂等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的建成使白银成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也推动了白银城市建设的发展。此外,随着酒泉钢铁公司、金川公司等企业的兴建和发展,嘉峪关市、金昌市等新兴工业城市也在戈壁滩上相继建成。这些成就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甘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线建设对于甘肃产业基础的形成、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全省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是利当时、惠长远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今天如何发挥甘肃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走出工业强省的新路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