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秘密的、多渠道的活动,运用多种不同组织形式实现的。对以国民党名义组织创办的报纸,地下党组织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派遣党员到那里工作,努力使其具有战斗性和进步性。如《现代青年》月刊,在1939年由中共闽江工委党员卢懋榘接任主编后,紧密结合青年的特点,开辟“抗战与青年”“青年文艺”“青年修养”“青年信箱”等栏目,积极宣传青年肩负的历史责任与崇高使命,着力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由于《现代青年》能够及时反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战场消息,猛烈抨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消极抗战,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战斗作用,成为永安抗战文化活动中一把有力的火炬,“照耀着青年”。1940年后,《现代青年》发行量达1万份,成为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一支劲旅。
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是当时永安“地下党员最多的单位”。被同学称为“老大哥”的学生党员陈宗谷通过学校“学生自治会”机构,发起成立文艺研究组、时事研究组、歌剧研究组等,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进步思想和抗战文化的宣传。在地下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下,很多人尽管不是中共党员,但与共产党保持着一定联系,接受党的领导。当时活跃在永安抗战文化剧坛上的陈启肃就是这样一位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受领任务,以创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为宣传武器进行抗日斗争。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社会各界的抗战力量空前地团结起来,抗战文化活动更加活跃。例如,董秋芳在担任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图书馆馆长时,凡是能够购买到的抗日进步书刊,包括当时被国民党当局定性为“禁书”“禁报”的书刊,能购尽购、应有尽有,公开或暗中借给进步青年阅读和宣传。国民党福建省政府的一些官员抗战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对抗战文化活动给予了“默许性”支持,一些普通公职人员也参加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
党对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引领成效斐然,永安一度被誉为“国统区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中国东南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如今踏上永安这片热土,随处可见当年抗战文化活动的遗址遗迹,那些宣传抗日救亡的标语文字依然清晰,其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