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振宇 戴莹芳 制图 [来源:长沙晚报]
《潜伏》,这部以谍战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收视狂潮。其实,解放前夕的长沙也真实上演过一部改变历史的“潜伏”大片:睿智的地下工作者宛若在敌人刀尖上跳舞的精灵,深入敌营内部搜罗核心情报,为长沙和平解放立下汗马功劳。昨日,本报“寻找长沙和平解放见证者”通过线索征集,找到了一位多年来鲜为人知的“潜伏”主角——王钧。
◆ 主角档案:
王钧,双峰县杏子铺镇睦嘉堂人,1899年生。1920年,王钧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先后供职于北平交通部电政司、汉口电报局。1926年12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交通处处长。
1927年后,王钧辞去军职,重返电讯界。1940年,任湖南电政管理局总工程师兼工务课长。1946年初,任交通部长沙电讯中心指挥局局长,直至长沙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王钧被安排在湖南邮电部门工作,直到1982年去世。
“看,秘密电台的收讯机和发报电键就曾装在这里!”今日的局关祠早已经历无数变迁,但张坤吉老人仍能准确指出当年的发报点所在地。余志雄 摄 [来源:长沙晚报]
60年前,一座为和平解放传递信息与情报的秘密电台在长沙悄然建立,暗藏于敌人心脏的热血志士,操控电波给对手以致命打击,用生命开通了长沙联系武汉解放区的秘密通信线!电台建立者名叫王钧,当时任长沙电讯中心指挥局局长。
60年后的今天,王钧夫人、85岁的张坤吉与记者探寻当年的秘密电台设置点。在老人的诉说中,一段尘封60年的记忆重新开启,那场惊心动魄的地下电波战恍然就在眼前……
● 热血志士临危受命,红色电台藏身敌人心脏
●“滴滴”声中长沙与武汉解放区秘密沟通,和平起义信息从这里发出
● 八十五岁的张坤吉老人独家披露长沙“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
1 临危受命:接密信建解放长沙秘密电台
虽然静立于城市繁华地段,但王钧与张坤吉共同生活过的府后街老屋,却因承载了太多难忘记忆而被添上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张坤吉老人的回忆从60年前的那封密信开始,而密信的递交点,正是她的家中。
1949年5月,一名叫张大平的年轻人来府后街找到王钧,自称是受当时武汉电信局局长尤箕照、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祝秉珩之托前来送信。“老王与张大平交谈几句后,脸色变得很凝重,两人也迅速闪入卧室进行密谈。”当时年仅25岁的张坤吉极为聪颖,她预感到可能会有大事发生。
果然,此后一段时间,王钧一直早出晚归。突然有一天,王钧告诉张坤吉,自己接受了一项十分危险的任务,一旦被发现可能连及家人,希望张坤吉能带孩子出去躲躲。
“不行!再危险再艰难,我们一家人都要在一起!”张坤吉的深明大义让王钧十分感动,在叮嘱妻子保守秘密后他透露:正向湖南挺进的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已托人找到他,希望能设立一个红色电台,负责四野与湖南方面的秘密沟通。“我知道,架设秘密电台就等于在枪口下玩命,可这是共产党对我的信任,冒死我也要完成任务!”王钧的铮铮之言,让张坤吉在60年后回忆起时,仍充满自豪。
2 机智布局:红色电台藏身“司令部长官住宅”
设立电台,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选址机密。为此王钧斟酌了许久,才选中两个秘密地点。
“看,就是这里,当年的发讯机就安装在这一带的民房内!”与记者一起从府后街出发,步行10余分钟后,张坤吉老人的脚步停驻在宝南街一栋老旧的宿舍楼前。虽然此楼早已不是当初的那栋民房,如今居住的也已是新华印刷厂职工,但60年前从这里发出的“滴滴” 声,仍流转于老人的记忆里。
“当时为了保证安全,老王特意找来了两个得力助手: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