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奇迹,右派分子演绎激情
对于第一次超大型标语制作的经验和教训,县里进行了认真总结,觉得应该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继续进行宣传。
这时有人建议,在巫峡西口的文峰上制作一幅"毛主席万岁"标语,标语垂直排列,乘上水下水轮船的过客都可以一目了然。这一创意马上得到了县里的批准。经研究决定,还是由那些需要认真改造思想重新做人的右派份子来完成这一光荣的政治任务。
屹立巫峡西口北岸的文峰(又名驱熊山、箜篌山),为著名的巫山十二峰之一,山形巍峨突兀,气势雄浑莽苍,扼全川之咽喉,为巫峡之标志,因山峰尖峭如巨笔插天,故称文峰,清代在其上建文峰观,成为巫山胜景。文峰山体陡峭,坡度多在60度至70度之间,而临江一面之绝壁断崖,则如同刀劈斧削,要在上面制作标语谈何容易!
但是,那是一个创造人间奇迹的时代,没有什么不能做的。
县委组织部专门就标语制作召集近100名右派进行了动员,要求右派们听从指挥,战胜困难,在完成这一光荣任务的同时认真改造思想。由于标语与文化有些关系,又特地把文化馆的干部罗典范抽调出来当负责人。随后进行了分工,按照不同工种成立了"铲字组""牵字组''''"兑浆组""背浆组"" 泼浆组""后勤组"等。为了真实地记述这段历史,请允许我们将目前能回忆起部分的名字记在这里:
廖希富、黄永鑫、沈祖富、罗春玉、彭会志、王瑞全、陈传星、王泽兰、管孟春、王明建、李传宾、刘庆渝、张德富、王席礼、雷志远、李如明、王昌华(女)、曾宪明(女)、宋文彬、刘仁佐、李经灿、叶明松、代子芳、苏泽银、张玉贵、成锦宪(女)、黄权武、何本立、王祖高、刘祥飞、黄明生、罗明汉、周俊德、温炽昌、任舜德、吴昌鑫、陈文青、向明瑶、谭明生……
创造人间奇迹的这一天来到了,1959年12月初的一个早晨,一支由右派份子组成的施工队伍开始向文峰进发。
正是隆冬天气,长江上朔风怒号,巫峡口波涛汹涌,天地之间气象萧森。眼前的景象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的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肩负重大政治任务的右派份子们一个个背着背包,扛着锄头,挑着撮箕粪桶,冒着严寒努力地向文峰观下的梨子坪攀登。天气太冷了,从他们的嘴里呼出一团团的白气。他们大多是知识份子,以前很少攀登如此陡峭的山峰,此时感到双腿一阵阵的发软,但是他们不敢叫苦,他们深知这次任务特别重大的政治意义,而且对于他们来讲,这也许是人生的一次机遇,说不定表现得好就会有摘帽的希望,他们心里明白,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异常艰苦的工作,但是到底会艰苦到什么程度,则完全无法预料。他们尤其没有想到,就在他们一起登山的队伍中,有五个同伴会把生命献给这项前所未闻的工程,把尸骨永远抛在荒凉的巫峡险峰中。此时,仰望巍峨人云的文峰,俯看脚底滚滚的长江,他们除了自己为自己壮胆,已经别无选择。
梨子坪是文峰半腰的一个小山村,那儿有一快小小的平地,住着十来户农民,除了院落外,都是坡地,苍凉而贫瘠。农民乡亲们迎来了这群特殊的客人,他们世世代代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城里人来到这里,当然更没有听说过要在壁立的巫峡口上去刻写"毛主席万岁"的超大型标语,当下小山村里像过节一样热闹。农民们把茅屋土舍打扫干净,在地上铺上草,施工队员们就像"山顶洞人"一样住下来了。
施工队有自己的伙食团,就在农民家里架锅造饭。当时大饥荒已经开始了,巫山县群众的生活非常困难,秋天里,大部分公共食堂已经断粮,浮肿,死人现象已经发生。万县地区地委和行署知道巫山的灾情后打算供应750万斤粮食以救灾,可是由于刚刚雷厉风行地进行了反右倾的运动,巫山县的干部们怕戴"右倾"帽子,明明知道饥荒已经出现,却既不敢如实上报,更不敢接受救灾粮,在此生死关头,县委却在全县号召讨论"自己生产未搞好,要不要国家供应"的问题,殊不知就在一天天的热烈讨论中,饥荒却日甚一日的蔓延开来。这却苦了奋战在巫峡口上的右派份子们,他们把250克(比上次增加了50克)粮食分成三份,一日三餐,掺上清水加上牛皮菜煮成稀粥果腹,至于肉和油则完全是梦想,甚至连梦中也没有想过。就这样,他们万分艰难地开始了"毛主席万岁"超大型标语的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