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二送红军大路旁,红漆桌子路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祝愿红军打胜仗。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双拉着长茧手,心藏黄连脸在笑。四送红军过高山,山山包谷金灿灿。包谷本是红军种,撒下种子红了天……”
最后一支踏上长征路的主力红军
在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干田坝的一条小路上,81岁的村民刘开福拉着我们的手,操着浓重的湘西口音说,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冲破敌军140个团兵力的围追堵截,就从这里出发,开始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
“当时,乡亲们倾户而出,含泪10里相送,一同唱起了专为这次红军出征编写的,流传至今的《十送红军》。”老人边说,边唱了起来,字句清晰,语调流畅。
我们随老人一起,来到了青石砌成的长征出发纪念碑前。碑的正面镌刻着原国家副主席王震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19个大字。四周护栏上有35个柱子,寓意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的时间是1935年。
站在纪念碑前,举目眺望,四周是一片青青的稻田,放学的孩子们在田间嬉戏追逐。远处的青山绿水间,隐约飘出几缕炊烟。田园牧歌式的风光,很难让人想到70多年前,这里曾经战旗招展,风云激荡,成为中国革命的“风暴眼”之一。
县史志办副主任向佐柏告诉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桑植县曾经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6月,中央红军成功北上,在四川西北的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的湘鄂川黔根据地,更是成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中最重要的柱石”,遭到30多万敌人的疯狂围剿。向佐柏说:“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贺龙同志仍然坚定地告诉大家,‘我们这里打得越狠,就能吸引越多敌人,中央红军的压力就能越小些’。正因如此,红二、六军团也成为四支长征的主力红军中,最后一个踏上长征路的。”
走在纪念碑旁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纪念馆”中,静静地看着展墙上的图片与文字,那段曾经的血与火、剑与犁,从历史深处缓缓向我们走来。“桑植的历史,可以用‘悲壮’二字形容。1927年,贺龙同志在参与领导南昌起义时,所率领的起义部队8000多人中,有3000多人是桑植籍。起义失利后,贺龙仅带8人回到桑植,但不到一个月,又有数千名桑植儿女加入红军。1935年,红二、六军团的1万7千人从桑植出发,其中有7000名桑植人,解放后回来的不到20个人。”桑植县宣传部副部长余晓华声音凝重地介绍。
我们的脚步格外沉重,眼前浮现出桑植儿女踊跃参军、浴血奋战的情景,耳边响起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桑植民谣:“媳妇你坐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们好行军”,“要吃辣子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马桑树儿搭灯台,郎当红军早回来……”
红色的种子红色的情
距桑植县城以北12公里的洪家关,是贺龙元帅故居所在地。这是一幢坐北朝南、四扇三间的普通木房,门首红底金字匾额上的“贺龙故居”四个字,是邓小平同志于1986年7月11日亲笔题写的。尽管不是周末,依然有许多游人在故居内参观。讲解员张健自豪地说:“桑植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经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其中贺龙故居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贺龙故居旁边,是去年3月27日刚刚落成的“贺龙纪念馆”新馆,馆名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纪念馆三面环水,玉泉河、天在溪、鱼鳞溪绕馆轻轻而过。
走进纪念馆序厅,大厅正前方是一座贺龙元帅的雕像,下方整齐摆放着各界敬献的花篮。左右两边白色墙面上,镶嵌着“万里春风亿万人怀念追思有口皆碑,一腔热血数十载丰功伟绩名垂青史”30个大字,雕像右侧刻着入党誓词。张健介绍说:“贺龙同志是在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中的最危急时刻入党的。”
贺龙的女儿,被誉为“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的贺捷生将军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从懂事起就知道,我的命运与军旗紧紧相连。我父亲的七个兄弟姐妹全部为军旗而牺牲,我的小姑姑被敌人拉上街头凌迟处死后又斩首示众10天……为了这面军旗呵,我们贺氏家人在战争年代被反动派杀害的仅登记在册的就有数百人,敌人无数次‘扫荡’我父亲出生的洪家关,姓贺的妇孺老幼几乎被斩尽杀绝。”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举行开国典礼。桑植县一位叫刘彩姑的烈士家属登上了天安门,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的接见。当时,满含热泪的刘彩姑,只说了一句话,“天亮了,亲人们的鲜血没有白流”。
是啊,桑植,这是怎样的一片热土。它不仅浸透着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也饱含着老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那份难以割舍的特殊感情。桑植县民政局副局长张明月告诉我们:“这么多年了,拥军热、当兵热、军校热在桑植一直持续升温。虽然桑植目前还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对于支援支持国防建设,搞好拥军优属工作一直舍得投入。去年,在财政支出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县里还是拿出100多万元,修建了一所条件一流的光荣院。大年三十,代理县委书记邹宇明也是在光荣院陪军烈属们过的年。”
这是令人为之动容的一幕:去年9月7日,董必武、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的19名后代,来参观贺龙纪念馆,3000多名乡亲闻讯后,扶老携幼纷纷赶来。他们有的挎着装满了糯米粑粑、蒿子粑粑的竹篮,有的拎着葫芦装的包谷烧,一同唱起了《十送红军》。洪家关白族乡乡长钟庆动情地说:“当时,乡亲们和这些革命后代相拥而泣,74年前红军出征的那场景就像又回来了。这是桑植人民的真情流露啊。”
扶贫攻坚,一场新的长征
彼此交流传递的,除了绵长的感情,还有对今日的思考。在桑植走访后,这些老一辈革命家后代坦言:作为革命老区,桑植虽然经济和社会有了较大发展,但基础条件仍然薄弱,贫困人口还占有一定比例,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关心和支持,不断加大帮扶力度,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桑植县委副书记黄卫红介绍说:“扶贫攻坚,是桑植面临的一场新的长征。改革开放以来,桑植人民发扬革命传统,经过不懈努力,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4.79亿元,是1985年的17倍。”但是谈及面对的挑战,黄卫红亦坦言:“桑植地处武陵山脉北麓,地形复杂,气候特殊,导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灾害性天气频发。目前桑植是湖南省122个区县中唯一无铁路、无国道、无高速的县,交通状况亟待改善。”
面对“扶贫攻坚”这场必须取胜的战斗,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物资,帮助桑植人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在桑植扶贫队伍中,湖南省军区是一支广受桑植人民好评的队伍。”黄卫红说:“对于桑植扶贫,省军区立下了‘桑植不脱贫,省军区就决不撤兵’的铮铮誓言。1993年,张家界军分区刚刚成立时,就在桑植设立了扶贫点。”
湖南省军区政委杨忠民告诉我们,老区的贫穷牵动着军人的心。1988年,湖南省军区党委决定,每年抽调一名机关干部,经过组织程序挂职该县副县长,在配合县委、县政府抓好全县扶贫工作的同时,重点帮助一个乡镇或村脱贫致富。杨忠民政委动情地说:“20年来,官兵们一直发扬我军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努力把扶贫点建设成为湘鄂边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
桑植县史志办的同志感慨地说:“省军区以及张家界军分区的努力,极大地改善了桑植扶贫联系点的落后面貌,为桑植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除现任扶贫副县长外,湖南省军区已卸任的十九任扶贫副县长人人载入桑植县志,个个被地方党委政府记功嘉奖。桑植群众把军人扶贫副县长的事迹编成民歌,刻上石碑,要代代相传。另外,由部队援建的八一希望小学,也是刘家坪‘最牛’建筑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