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东基本上退出了中共中央第一线的领导工作。这次会议有一个不为人所注意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细节,即在会议闭幕的第二天,1962年2月8日晚,毛泽东即坐专列离开北京到外地去了。刘少奇真正主持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是从“七千人大会”开始的。毛泽东在这次会议闭幕的第二天即离开北京去外地巡视,很有可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意识地摆出的一种退居第二线的姿态。
第五个关节点是1964年8月5日中共中央“四清”、“五反”运动指挥部的成立。对“四清”、“五反”,毛泽东一直给予密切的关注和领导。但耐人寻味的是,在1964年8月5日,经毛泽东同意,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做出决定,中央成立“四清”、“五反”运动指挥部,由刘少奇挂帅。在此之前,刘少奇虽然经常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但中共中央从来没有正式做出过决定,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问题上由刘少奇挂帅。即使是“七千人大会”后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虽然毛泽东实际上已经完全放手让刘少奇主持,但也没有给过刘少奇什么正式的名义。“由刘少奇挂帅”,这是在中共中央的决定中,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说法。虽然“挂帅”的范围只限定于领导“四清”、“五反”,虽然在决定让刘少奇“挂帅”后,毛泽东出于对“四清”、“五反”运动的重视,实际上并没有退出这一运动第一线的领导工作,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意味着毛泽东至少在名义上有意让一线二线的分工进一步明确。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一线二线始终是一种非正式的而且没有完全形成的制度。“文革”爆发后,随着刘少奇和邓小平这两个在中央第一线主持工作的领导人被打倒,这种非正式的制度也被废除。
一线二线制度为什么没正式化
毛泽东既然首倡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分一线二线,而且在“文革”前这种一线二线的分工又一直在实际上存在,毛泽东也认为这是中央的一种领导制度,那为什么不对这种一线二线的制度做出明确的规定,让它正式化呢?笔者认为,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毛泽东所说的退居二线,本来的涵义是辞去国家主席和中共中央主席这两个职务,担任中共“八大”党章设立的党中央名誉主席一职。按照毛泽东在“八大”前后的设想,他退居二线的第一步是辞去国家主席的职务,第二步是在中共“九大”辞去党中央主席的职务,担任名誉主席。只有在辞去党中央主席后,他才算真正退居了二线。但由于后来“九大”没有如期召开,毛泽东没有辞去党中央主席的职务,这也就意味着毛泽东始终没有退到真正意义上的、他原来设想中的第二线,在此情况下,自然不可能对一线二线制度作出正式的成文的规定。
第二,中共“九大”没有如期召开,这实际上意味着毛泽东改变了原来辞去党中央主席,完全退居二线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一线二线的制度做出正式规定,那实际上会成为对毛泽东的一种约束,他要再回到第一线主持工作,就会变得名不正言不顺。这是毛泽东所不愿意看到的。在改变了辞去党中央主席职务的想法以后,毛泽东既希望中央最高领导层有一线二线的分工,能让他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同时又希望这种一线二线的分工制度具有相当大的弹性,不要限制他在认为必要的时候重新回到第一线主持工作。这一原因也使得中共中央不可能对一线二线的制度做出正式的成文的规定。
一线二线制度带来了什么影响
毛泽东在1953年下半年提出中央领导层分一线二线,其初衷有好的一面。1966年10月25日,他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说,他提出分一线二线,是想吸取斯大林的教训,提前培养接班人,让他们树立威信,以便在他逝世后,党和国家最高权力发生交接时,能减少震动,有利于国家的安全。除此以外,他实际上还有一个没有说出的考虑,即他在中共八大前后,曾设想过建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