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200亩油沙地,传说这块地生产的烟叶在古时候是给朝廷的贡品。其种植所需肥料都是些猪粪、麻酱、香油等极其营养的东西。为能尽量多地吸收营养,烟叶不能长得太快,因此土地不得多浇水。危德纯等每年都要亲自前往新都几次,认真检查烟叶的种植情况。这里生产的烟叶有柳烟和毛烟两种,柳烟味淡而纯,毛烟味浓而重。两种烟叶在燃尽后均不落灰,烟灰呈白色,抽吸时喉咙处可感到丝丝凉意。烟支长时间搁置不会熄灭,只要再抽一口便会继续燃烧。其每年产量最多不过20担(2000斤)。“132小组”所用的正是这种烟叶。
在我们对其卷烟技术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后,也许便不再会奇怪当初两位北京老师傅去什邡“取经”时的失败,因为它的各道工序都是如此考究。
首先是烟叶的挑选。独桥河的烟叶从地里摘下时还不能马上采用,必须存放3年方被送至北京。在一捆50斤的柳烟叶或毛烟叶中经过精挑细选,最后被用的只有10斤左右。
其次是烟丝和外用烟皮的制作。烟叶前后要喷洒两次香料,香料用甘草、桂皮等多种中草药加上从四川远道而来的特曲酒、缅甸的香精等材料按严格比例制成。不得不说,除了烟叶的优良外,这种香精的配方是其味道香醇的第二个奥秘所在。
再次卷制工作也十分讲究,单是这个步骤就让人望而却步。这也恰是当初两位北京“学生”遇到的最大的拦虎。
工序全部用手工完成。劳动工具很简单,只有木箱子、切刀、筛子等。通常一天最多生产七八包雪茄烟。小组只向中央领导供应,价格为9元/条,这些钱从几位领导每月的工资中扣取。生产的全过程都在中央办公厅和北京市委委派人员危德纯、柏宝英等同志的管理监督下进行。
为保证烟支质量,小组成员对生产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费一番琢磨。如在成立初时,有一次工作人员看到主席手中的雪茄烟总是抽了三分之一便放下不抽了,而以前从什邡来的雪茄烟主席最多只剩五分之一。为此,小组成员和北京卷烟厂的领导、业务人员当晚即召开讨论会,将主席放下的烟头捻碎仔细观察,危德纯拿起一个烟头重新点燃,吸了几口后,他突然意识到烟支的温度很高,夹烟的两指明显感觉灼热。经过几天的研究,烟支发烧的答案终于找到了。原来,在什邡烟厂卷烟时烟叶中水分含量为13%,当烟支被送至中央,正好11%的含水量。现在北京的生产小组在处理烟叶时仍采用13%的水分比例,但省却了路途上所费的时间。次日,生产小组将烟叶中水分直接处理至11%,果然发现主席几乎把手中的雪茄烟全部抽完了。小组人员经常研究烟的制作方法。等主席年龄稍大一些后,生产小组便把烟叶搓成碎片前将上面的叶茎全部抽掉。这样,雪茄烟在抽吸的时候变得更加柔和松软。
“132”名称的由来
基于不搞对外牌号、便于内部称呼联络等因素,生产小组对外叫“360信箱”(小组的通讯地址),对内则称“132”。直观地说,这个名字只是两种烟的型号,即13号和2号。
最初,主席等领导人抽用的全部是13号雪茄,2号烟是发生下面这件事后小组对烟支外形改良的产物。在一次接见外宾时,主席习惯性地点燃一点雪茄。这时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主席把雪茄烟拿倒了。原来,生产小组沿袭了什邡烟厂的做法,卷制出来的雪茄烟一头粗一头细,细的一端用来吸,粗的一端用来点火,这种卷烟的型号为13号。主席忙于谈话不小心把火点在细的那头,把粗的一头放在嘴里,这样既不好看也不易抽吸。生产小组随即将雪茄烟卷成两头一样粗的圆柱形,任意一头都适合抽吸或点火。这种烟的型号为2号。该小组在近6年的生产中只卷过这两种型号的雪茄烟。2号烟特供毛主席,13号烟供给李先念等其他领导人。更确切地讲,“132”应被写作“13·2”。
挑选小组接班人及其解散
为使手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