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将平民女校纳入二大纪念馆,与女校创始人之一李达有关。1921年10月———彼时一大结束不久,二大尚未开始———陈独秀与李达商量在上海创办平民女校,以期培养成妇运人才,开展妇女工作。于是,李达便租借了住所旁的辅德里632号A作为校舍,每月50元租金全部由他用稿费支付。
1922年2月,平民女校以上海女界联合会筹办的名义正式开学,李达任校务主任,夫人王会悟协助管理学校行政事务。当时对学校的定义是“有平民精神的女子养成所”,刊登在报纸上的招生广告也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其办学宗旨:“本校是我们女子自己创办的学校,专在造就一班有觉悟而无力求学的女子,使其得谋生工具,养成自立精神。”学校分高级班和初级班,课程设置包括社会学、语文、英文、数学等多个科目。此外,还设有工作部,分手摇洋袜组、毛衣勾结组和缝衣做鞋组等,学生每天均半日做工、半日读书。
遗憾的是,因为经费问题,女校仅开办了8个月便宣布停办,部分学生后转入上海大学或上大附中继续学习。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女校前后共培养了30多名学生,其中包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者丁玲等人,在中国共产党妇女运动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宝贵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