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军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工农红军共有35个军。其实,中国工农红军还有一个第36军,它就是由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组建,由巴彦抗日游击队改编的。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在东北抗日战争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为抗日救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一、张甲洲创建巴彦抗日游击队。巴彦抗日游击队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共满洲省委在北满首创的一支抗日武装,这支抗日队伍的创始人是张甲洲。
张甲洲1907年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张家油坊村的一个地主家庭。1923年,张甲洲以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省立齐齐哈尔第一中学。但他接受了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斗争,闹学潮,反抽丁,因此被开除学籍。同年,他考入沈阳文华中学。此时,发生了上海“五卅”惨案。他作为沈阳市学生会主席,领导学生游行示威,支援工人罢工,又被学校开除。1926年,张甲洲回到齐齐哈尔,考入齐齐哈尔甲种工业学校,入学半年被选为黑龙江省学生会主席。之后,他因为反政府、闹学潮、烧日货而被逮捕入狱。在全省师生强烈要求和大力营救下,他走出了牢门,于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出狱后于1930年8月5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加强清华大学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力量, 1930年9月,他放弃了北大的3年学业,受党组织委派考入了清华大学政治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甲洲任中共北平市委代理书记,参与领导北平20多所高等院校学生开展抗日活动, 积极参加了北平学生南下请愿游行示威,强烈要求政府出兵抗日。1932年在中共满洲省委的支持下,张甲洲等在巴彦县北部山区建立了巴彦抗日游击队。张甲洲任总指挥,中共满洲省委派省委军委书记赵尚志到部队协助工作,任参谋长。巴彦抗日游击队刚建立,日伪军就前来“讨伐”。张甲洲率部转入山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数次“围剿”,巴彦抗日游击队也在战斗中发展壮大,由最初的200人,半年时间逐渐发展到1000余人。转战于呼兰、兰西、青冈、明水、林甸、依安、拜泉、通北、绥化、庆安等地,第一次西征就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
二、“北方会议”催生巴彦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36军。1932年11月中旬,巴彦抗日游击队休整后准备开始第二次西征。这时,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吴福海来队,带来满洲省委两条指示:一是把巴彦抗日游击队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二是打土豪,分田地,执行南方苏区土地革命时期政策。当时巴彦抗日游击队的兵力不足于编一个军,但遵照省委先给部队番号后发展的原则,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36军江北独立师,中国工农红军36军的番号保留,没有建立军部,红36军只辖江北独立师一支部队。张甲洲任军长兼独立师师长,赵尚志任第一政委,吴福海任党代表兼第二政委。各大队都改为团的编制。此外,师部还直辖教导队、卫生队两个直属队。改编以后,精简下250多名年老体弱的战士。
巴彦抗日游击队改编工农红军36军以后,执行中央苏区土地革命时期政策,每到一个地方就打击地主,把浮财分光。自从执行这项政策以后,有些情况产生了变化。原来大多数地主对游击队是支持的,给粮食、给武器;自从执行这个政策以后,他们就不在给游击队送粮食、送武器了,部队甚至受到地主武装的进攻。此外,部队上有些地主家庭出身的指战员,也渐渐离队。由于不再执行抗日统一战线,加之未能正确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使部队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1933年1月,红36军独立师在铁力县境内遭到日伪军的突然袭击,损失惨重。张甲洲和赵尚志带领纠察队和少先团70多干部战士突破重围。为避免部队不再遭敌军围歼,张甲洲和赵尚志等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听令再集。张甲洲、赵尚志和几位部队领导人赶到哈尔滨,向中共满洲省委汇报。当时原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已被临时中央调回上海,新任省委书记华岗在赴任途中被捕,执行左倾路线的满洲省委组织部长、代理省委书记李实严厉地批评了张甲洲和赵尚志并开除了两人党籍。工农红军36军也就名存实亡,1933年9月中共满洲省委取消了省内工农红军番号,东北地区的抗日游击队逐步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