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涵能写一手漂亮的行楷,这是他学生时代起便参加抗日宣传救亡活动,经常写传单标语练就的。1997年,当他得知他亲手建立起来的革命老区自来桥镇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几百名孩子仍在低矮阴暗的教室里上课时,心里很难过,当年就从美国济丰有限公司募得捐款30多万元,全部用于自来桥小学新教学楼的建设,并题上“济丰希望小学”作为校名。中共十五大召开前夕,汪道涵得知《滁县地区志》编纂完成时,十分高兴。同为十五大代表的汪道涵和滁州市市委书记张春生在北京见了面。很快,秘书将汪老题写的“滁县地方志”几个字寄来了,与书名“滁县地区志”一字之差,怎么办?汪老知道后又再重写。就这样,汪道涵为《滁县地区志》两次题写了书名,引为佳话。2001年,滁州中学庆祝建校80周年,汪道涵题写“育人、育德、育才”祝贺。他还为安徽省明光中学、天长市炳辉中学题写校名,为嘉山县教育志题写书名。他的心里满满地装着家乡,他是家乡人民的儿子,他是家乡人民的骄傲!
全国解放前夕,汪道涵随南下解放大军路经明光,以后就一直没有机会再回来过。他深情地说:“故乡总是令人回忆的,故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在缅想之中。在报章杂志和安徽来人中了解一二,便感欣慰。”繁忙的工作没有淡化他对家乡的感情,他对家乡的建设、发展变化,无时不在牵挂着,只要有家乡的亲友去看望他,他都不失时机地问这问那。
2005年10月和11月,思乡心切的汪道涵两次派子女前往老家明光市,拍摄家乡发展变化的照片,联系落实捐赠其部分藏书事宜。子女说爸爸很思念家乡,一直想回家看看,但因病始终未能如愿。当子女们将拍摄的家乡发展变化的图片拿给他看、将在家乡的所见所闻讲给他听时,汪道涵笑了,他笑得很开心。
晚年的汪道涵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以76岁高龄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受到举世瞩目。他务实、理性、勇敢,先行提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就是平等和协商的关系。主张以宽容看待历史,以前瞻对待未来。他说:要多多出台改善两岸关系的措施,不管台湾是谁执政,我们是对全体台湾人民的,要主动释放善意。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汪辜会谈以当代政治生活为主线被载入史册。2005年春,体内癌细胞扩散,汪老仍强撑病体两次走出医院,分别会见了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他用生命践行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汪道涵一生,爱国爱家。心系海峡两岸,情牵故土家园。
言行乃同侪之表率,品德为晚辈所景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