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年间,为了抗御越法军入侵、修建的十二道门
侬智高的军队也由5000人迅速壮大为50000人。围广州城57日,不下。北宋王朝调遣大军围剿,侬智高率师转回广西,为宋大将狄青败于南宁的昆仑关归仁铺。侬智高虽然失败,不过他为了抗拒越南交趾王朝对中国南疆的侵略而领导壮族人民奋起反抗,进而建立壮族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民族政权而受到壮族人民的尊重和敬仰,至今仍被中越两国的壮、侬、岱族尊为自己的民族领袖。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日本海盗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这时德靖台地又出现了壮族历史上又一个民族英雄——瓦氏夫人。瓦氏夫人生于今天靖西县著名的风光胜地的旧州街,是当地土司贵族的女儿,本姓岑,小名花瓦(本名岑氏花),后来被讹化为瓦氏夫人。后来嫁给田州(今广西田阳县)的另外一个岑姓的土司贵族岑猛,因为当时壮族上层土司贵族的政治斗争和掠夺征战,岑猛被明朝廷杀害。瓦氏夫人一生历尽坎坷,到为人祖母的时候还辅佐自己年幼的孙子治理田州政务。那时候发生了严重的倭寇之害,明朝廷多次派兵征讨都是以残败告终,而当时的壮族狼兵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的,明朝廷被迫请求田州出兵抗倭。因为当时的州官年幼不能出征,五十几岁的瓦氏夫人以祖母的身份,率领数千狼兵,奔赴江苏、浙江前线,抗倭战争的第一场胜利,是瓦氏夫人率领的壮族狼兵取得。捷报打响以后,狼兵继续与明朝官军密切配合作战,最终击退了倭寇的进犯,为人们所颂扬。瓦氏夫人抗倭“三战三胜”,被朝廷封为“二品夫人”。至今也被壮族人视为自己的巾帼英雄,许多壮族地区还供奉着瓦氏夫人庙。靖西旧州村现在也正在修复瓦氏夫人的故居,建成后将供游人游览。
近代历史上的德靖台地也是让当地人足以自豪的。19世纪下半叶,法国殖民者侵占越南,派出传教士、探险队窥视中国边疆的壮族地区。壮族人民多居住在广西和云南的中越边境。著名的反法斗争起义军——黑旗军也在德靖台地宣告成立。本来一直在对抗清朝的刘永福率众加入吴亚终农民起义队伍,后在归顺(今广西靖西县)组成“黑旗军”,部众多为中越边境各县的壮族子弟。这时,法国殖民军进占越南河内,越南阮氏朝廷邀黑旗军助战。刘永福便率黑旗健儿奔赴前线。1883年5月19日,在河内城以西2里处的纸桥与法军展开激烈战斗,击毙法军司令、上校及以下官兵20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这一仗震动中、越、法朝野,鼓舞了中越人民的抗法士气。后来随着冯子材率领的壮、汉族抗法部队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宣告中国胜利。虽然后来清政府向法国政府妥协,但让德靖台地人民感到自豪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对外的反侵略战争中,唯一的胜利的战争——中法战争,与本地的子弟兵——黑旗军的赫赫战功是分不开的。
靖西人文
接新娘
靖西的主体民族是壮族的布央支系。靖西县总人口58万人,壮族占总人口的99.4%,为壮族聚居的广西边境人口大县,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壮族人口纯度最高的县份,与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的壮族一样,属于南部壮族德靖土语区,和越南北部的壮族支系侬、岱族说着同一种语言,是一个跨境民族。德靖台地由于壮族人口密集,通用壮语,90%以上的人讲壮语布央话,属壮语南部方言。
靖西县城目前来说还是屈指可数的壮语县城之一,从农村到县城,从县政府到街坊、从机关单位到学校都以壮语为主要交际语。不过近年来随着汉语普通话的普及,靖西县城普通话的使用频率开始提高,随着靖西旅游业的开发和建设,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靖西,正逐步改变昔日的语言状况。
靖西是南部壮族文化的腹地。独具一格的南路壮剧盛行于此。壮族南派山歌——“诗”、壮族古老宗教的史诗说唱艺术“末伦”均流行于此,每年几度的歌墟盛会是壮族风情画的博览会和壮族年轻人的情人节。靖西的山歌分为下甲、上甲、渠洋(德保)三种类型,都是二声部无伴奏和声,是中国民歌艺术的一朵奇葩。近年来,德保、靖西县城的公园旁边,几乎每天晚上都有盛大的山歌聚会,形成一种新的民俗——夜歌圩。
佳丽厚重的壮锦、制作精巧的绣球、朴素的蓝靛土布扎染和绚丽的绣花鞋也是这里有名的壮族民间工艺品。
靖西也是壮族干栏建筑的中心分布区之一。依山榜水的壮族村寨,干栏建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民居的特点是三层楼居式房屋,底层为圈养家畜和家禽、摆放农具的地方,中间一层为为铺竹木板的人的居室,最上一层为神台与存放谷物的阁楼。干栏建筑是壮族人民历史上发明创造的一种适应湿热气候和预防毒蛇猛兽侵扰的亚热带民居,如今的傣族、瑶族、苗族等民族也采用了这种建筑来构造他们自己的民居。多为5--7开间,竹木建筑或半土木建筑,不过近年来靖西的干栏建筑已经朝着现代居室方向发展,不少干栏建筑外观为钢筋混凝土构造,不过还保留有干栏的基本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