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
医生并不是我喜欢的职业,但它为我以后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益处。——张善久如是说。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英雄不问出处。大概是觉得一个人一旦成名,就不好意思说出自己当年的贫贱之事,比如陈胜做了王,原来的老部下找上门来,就是不愿意见,或者找一个理由给杀掉。这一点孔夫子很大度,孔夫子说过自己“少也贱”,说的是年轻的时候从事过低级的工作。其实每一个人的发展,无不经过一个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所以,考察一个人的发展之路,不能不看他的出生地,不能不看他成长的时代背景。
1958年2月,张善久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地区沂水县的农村。临沂这个地方殷商时期属于东夷,人们崇拜鸟,大概人们觉得鸟可以在天上自由自在的飞翔,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鸟的图腾在今天安阳发现的一些文物可以再到佐证。这里临近大海,人们经商的理念很早就有。山东有名的大企业比如青岛的海尔、海信、青啤在齐地,而鲁国的地盘很少有大的商人,就是一个证明。
张善久出生的时候全国在大跃进,张家解放前是大户人家,张善久的姥姥家曾经做过买卖,文化大革命时期,张善久的父亲经常列席村里的批斗会,虽然不是被批斗的主要人物,但是陪斗的角色在张善久幼小的心灵留下来深深的烙印。张家一共6个孩子,张善久的父亲按照善字当头,依次取了名字,不过在小学四年的时候,张善久自己把名字改成现在的,这是一个很儒家的名字:善久,大抵是希望自己以后能多做一些好事、善事,张善久长大以后做过教师、医生,这些都是好事、善事,但比较从商,一次解决近千人的吃饭问题,显然做善事的规模是越来越大。10岁的孩子自己给自己改名字,这是不是说明,张善久从小就有自主决断的信心和勇气呢?
我们无从考证张善久当年农村生活的状况,可以想象是比较苦的,好在这里是山区,物产总是有一些的,农村生活培养了张善久的坚韧,这使他在以后的经商生活中即使再艰苦能坚持下来。不过有一点,他人很聪敏,学习成绩很好,我们不可以知道少年和青年时张善久的外形,现在已经50岁的他,外形给人的是一种智慧型的印象。张善久高中毕业后曾经在家乡做代课教师,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即使有关系,也是不容易做到这一点的,张善久没有在家乡一辈子的计划,这有点像诸葛亮,诸葛亮当年不也是打算躬耕陇亩一辈子吗?这期间发生了有趣的事情,村里有声望的人给张善久提亲,不过张善久拒绝了,在这个问题上张善久的自主决策又一次显现。1977年邓小平复出之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这对的张善久来说,是一次“跳出农门”的机会。这次高考,全国有570万人参加,成功者只有27万。张善久凭借自己的实力,一举金榜题名,被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录取。但张善久“当年填报的专业全和工业有关,没想到最后却被调剂去学医。对学医,张并没有太多的兴趣。或许正是录取专业的阴差阳错,为日后张善久义无反顾“下海”埋下伏笔,但走出农家是第一步,张善久自己决策:首先走出去。“城市的空间会大一些的”张善久后来回忆说。
1980年张善久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临沂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内科大夫。 坐在办公室不动,有许许多多的人上门,这是一个让人艳羡的职业。张善久却无法乐在其中。“当大夫只是一种工作,我始终没有产生强烈的爱好。”“不喜欢”是他的解释,解释中透露出的却是他的“不安分”。不过让人不好理解的是这期间,张善久竟然还多进修了2年的医学专业,或许他对是否从医也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
我曾经问过张善久,做大夫的时期,有没有记忆深刻的事情?张善久习惯地吸了一口香烟,回答说:“有,当然有。我记得很深刻的是一个老农吃蚂蚱中毒,我值班,是我亲自开处方,把老农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这种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用药不对延误了最佳诊治时间,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在沂蒙山区,当时条件差,许许多多的农民找蚂蚱吃,但是有一种是会致命 的。我为此还写了一篇论文在国家级的刊物发表。”事隔多年,张善久依然记忆犹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