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卫民老人是一名军人,曾参加辽沈、平津两大战役,为全国的解放浴血战场;他是一名摄影家,花费10年,寻遍唐山山山水水,为的是寻访唐山革命烈士们的纪念碑。这位76岁的老者想要用相机为后人留下永久的丰碑。
在唐山解放60周年之际,老人正将这些10年珍藏整理准备展示。
“这组照片共28幅,分六部分:冀东抗日暴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知名烈士等。记录了从1927年国内革命战争以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在唐山这片热土上的革命先烈们的丰碑。“这些碑有些能够在各类志书中找到,但大部分没有系统的整理和归纳,”高卫民说,这10年来,他的工作就是寻找纪念碑,拍摄下来,并记下每座纪念碑的故事。
为了找到散落在烈士陵园或高山、荒野中的纪念碑,高卫民已经翻阅了上百万字的军事史料和地方志书,更说不清已经走过了多少路。从1985年着手搜集材料,实际拍摄前后历时也足有10年。
为了赶在12月前把照片制作成电子影集、展板,已经76岁的高卫民,学习了电脑,有些照片是10年前用胶卷相机拍摄的,需要扫描,像素丢失了不少。”为此,他还重新拍摄了十几座纪念碑。
经整理,每张照片上都写上纪念碑的名字,所处的位置,是为什么而立。这组照片将于12月16日在唐举行的“纪念唐山解放60周年改革开放30年全国摄影展”上展出。
他在综述中写到: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人民子弟兵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唐山人民的解放,英勇战斗。不算外籍的,仅唐山籍烈士达2万余名。为纪念先烈们修建的纪念碑、亭、馆、墓近30座,象征着先烈们崇高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寄托对先烈的无限敬仰和无尽怀念,成为激励后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动力。
■战场上曾掉陷马坑但有幸存活 要为烈士做点事
军人出身的高卫民,15岁便扛起了枪杆子。他从老家内蒙古参军,成为一名骑兵,征战辽沈战场和平津战场。“一次,骑兵团在承德北部与国民党军队遭遇。敌人的机枪火力猛烈,我掉进了陷马坑,人仰马翻,而身旁的一名战友被敌人打了20多抢,鲜血喷涌。就是这么残酷,没人退缩,爬起来,还是往前冲。”在张家口的雪地里,战士们一睡就是几个星期,吃的只有炒米就雪块,高老的手关节多处变形,就是艰苦环境落下的风湿所致。“我有幸活了下来,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很知足。总觉得应该为烈士做点什么。历史不能忘记啊。”
1968年,高卫民到唐山军分区负责宣传等工作,1989年退休。这一年,唐山要出版一部介绍地方军事历史的书籍,高卫民成为该项目的主编。这部著作从明末清初,唐山设“卫”城讲起,直至新中国成立,时间跨度300余年。“着重讲的还是人民军队的冀东革命史,从李大钊成立冀东党支日战争,直到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化建设时期,唐山军事活动的方面。”这部著作成为研究唐山地命历史的宝贵文献。
10年之后的1999年,这部头的军事著作截稿之时,另一个已久的计划开始实施。酷爱摄影卫民拿起了手中的相机,他要把革命战争年代的纪念碑定格成永
■基本找全唐山境内革命时期纪念碑
高卫民拍摄的第一座丰碑是大城山上的“抗日暴动纪念碑”,这场发生在1938年的冀东工人革命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谱写的一曲壮歌,“冀东7万多人的队伍,到最后只剩下5000多人,在李运昌的带领下,创立了冀热辽抗日根据地,也把革命火种,撒遍冀东。”
第二座纪念碑是冀东烈士陵园里的“冀东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