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党委书记钱光亮接受记者专访
“花篮的花儿香,让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南泥湾》,让黄土高原上的这块土地名扬大江南北,也让人们永远记住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
9月28日,人民网“喜迎十七大,2007红色之旅”报道组一行来到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对南泥湾镇党委书记钱光亮进行了专访。
退耕还林,农民手里的田少了,兜里的钱多了
过去南泥湾方圆百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1940年120师359旅到南泥湾开荒生产,战士们仅用3年时间就使昔日的深山老林变成了丰衣足食的陕北好江南,但这也使南泥湾在生态环境上欠了债。
钱书记告诉记者,每逢下大雨,经常会出现山体滑坡,庄稼被淹,水土流失的现象,造成了不少损失和灾害。九九年南泥湾开始退耕还林运动,采取自然林保护区等措施,到现在总共退耕一万三千二百亩,南泥湾现在的森林覆盖面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四。同时还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原来已经将近消失的动植物又出现在了南泥湾的土地上。
虽然由于退耕还林,看不到“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景象,但是用钱书记的话说就是“农民手里的农田少了,但是农民兜里的钱多了。”镇党委、政府通过系统辩证分析,从协调农业、林业关系入手,对所有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共植树12420亩,种草3800亩;对全镇现有羊只以村为单位,变小群为大群,舍饲圈养,做到了规模不减,主导产业不弱,保证了南泥湾农业的良性循环发展。镇上的农民流行这样一句话:“垦山开荒,让我越开越穷;退耕还林、种草养牛,让我发家致富!”
在全国掀起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南泥湾也没有落后。钱书记告诉记者,在他心目中的新农村建设,并不是简简单单地为农民盖几间房,修两条路,更重要的是带动农民懂得怎样去致富,怎样发展产业。
钱书记说,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带领广大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所以一个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南泥湾的奋斗目标就是使农村经济总收入不停地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不停地提高,到2008年全镇建立起结构合理、效益显著、发展势头强劲、地方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
老区教育蒸蒸日上 ,人民对十七大的三点期盼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延安农村的基础教育非常薄弱,校舍老化,设施落后,有不少学龄前儿童因贫困难以入学,失去了接受基础教育的大好时光。革命老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钱书记告诉记者,近几年由于政府对师资投入力量加大,同时由于“希望工程”的帮助,南泥湾的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1985年以来南泥湾镇党委、政府把教育纳入了重要的日程,组织各村群众,驻镇机关,投资投劳,开展集资办学。经过几年努力,全镇基本上告别了“无教师、土台台、泥娃娃”的局面。目前,全镇有七所希望小学,政府加大领导力度,增加教育收入,带领党政一班人,改善了办学条件,使中心小学达到了省二类,其他村子达到了三类标准。在南泥湾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小镇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面对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钱书记借人民网“对党说句心里话”栏目,代表老区人民和广大基层干部向十七大提出了自己的三点期盼:
第一,坚持扶持农村的政策不要变。
第二,彻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实惠,很受老百姓欢迎。
第三,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村里的孩子基本能够上得起学了,但是到了大学之后的学费还有问题。
对南泥湾的明天,钱光亮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