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省第一批农村党支部书记之一,虽已90高龄仍坚持开展爱国主义宣传,先后在当地开展教育讲座600多场次,撰写宣讲稿近10万字——
10月25日,经过近3小时颠簸,笔者来到大山深处的青龙满族自治县官场乡石门子村。“这个地方偏,外人来得少,看见你们打心里高兴。”一见面,张兆义老人就十分激动地拉住我们的手。尽管年岁已高,但老人记忆清晰,思维敏捷。
老人生于1918年,经历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革命时期从事过地下工作,专门为党提供后勤保障。入党后回到农村,成为我省第一批农村党支部书记之一。“也说不清从哪一年起,我就当起了‘宣讲员’。”老人回忆,从宣讲“不当亡国奴”,到动员乡亲们捐粮、捐物支援前线;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到讲述时代使命;从学生课堂到工厂矿山,从村里大喇叭到机关会议室……
1986年,邓小平提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张兆义宣讲的主阵地就定在了乡里和村里的学校,“七一”、“十一”、开学、放假,成了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固定时间,20年从未间断,内容也由最初的战争亲历,逐渐转变为如何树立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
老人拿出许多密密麻麻的文稿,其中不少是新添的内容,还画满了不同颜色的勾勾圈圈。原来,学校大多是复式班,每讲一次,他都精心备课以照顾学生的年龄差异。
渐渐地,编写“爱国主义教材”成了老人最大的心愿。起初要戴老花镜,后来得拿放大镜,最后整理《缅怀先贤、回望历史、走向未来》一章中的《五四未来》时,是老人口述儿子执笔,再读给老人定稿的。
经过近一年整理,《中国百年风云》、《本世纪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教育》等一系列文稿最终成形,从鸦片战争写到新中国成立,从传统教育写到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文稿打印出来后,张兆义把它们寄给了国家、省、市、县有关部门。“我的讲座内容大多来自新闻。”听新闻是老人晚年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时,老人记下许多重要内容并写进“教材”。今年十七大召开时,老人用不了笔了,就让儿子、孙子陪着他“收听”盛况、做好记录。
今年90大寿,张兆义把自己设计的100余枚“爱国光荣”的红色胸章发给祝寿的晚辈们。看着晚辈们都佩上胸章,老人热泪盈眶:“我活一天少一天,你们要永远记住‘爱国光荣’这个传统,永远心念祖国,永远效忠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