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向真说,父亲接触和谈判的对象,很多都是他在黄埔军校时期聘请的教官或是招收的学生。父亲在他们中间有比较高的声望,谈判起来也有优势,有利于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对统战对象,他非常注意技巧,求同存异,争取广泛支持。
1941年2月,叶剑英从重庆返回延安。从这时起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他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的重要岗位上运筹帷幄,成为毛泽东、朱德指挥全国敌后抗战的得力助手。审时度势、精心运筹,是叶剑英多年来从事参谋部领导工作的一大特点。他参与中央军委对日作战的指挥,主持战略问题研究会,制订战略行动方案。
叶向真说,当时在延安,孩子们可以从大人的言谈话语中感受到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那时父亲非常忙,要处理的文件一摞一摞的。在难得的休息间隙,他特别喜欢读古诗词。他比较好客,也比较健谈,他向中外记者团作报告,并与美军观察组交朋友。他很懂得外交的相处之道,既善于坚持原则,又有具体方式的灵活性,让对方愉快。
■人物档案
叶剑英,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1897年4月28日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
少年时,叶剑英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立志报效国家。他1916年赴南洋,翌年回国,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叶剑英毅然通电反蒋,并于7月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叶剑英任八路军参谋长和我军驻南京代表。
1941年2月,叶剑英返回延安,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我军对日作战。
叶剑英是一位紧跟时代前进的巨人。在89年的生命里,他两次力挽狂澜,在长征途中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在粉碎“四人帮”时又发挥了关键作用。
|